第四编 远东地区的古典时代

前面几章讲述了地中海各地区约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几乎没有谈到印度和中国,因为二者几乎完全与欧洲隔绝。古代的远东历史确实同地中海诸国历史没有多少联系,双方也不存在紧密的关系。然而我们必须知道,就像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南欧一样,当时的中国与印度(还有美洲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伟大的文明,而且相当繁荣昌盛。在第4章里,我们曾讲述过印度和中国的历史,从早期一直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或稍后的时期。

现在我们要重新讲述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在十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波斯帝国已经由盛转衰,逐渐走向败落甚至毁灭,雅典的盛世也已是明日黄花,而当亚历山大正试图征服“世界”,罗马正在构建它的帝国时,印度和中国究竟发生了哪些事?

通常来说,中国、印度与地中海诸国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这三个地区都曾经建立过世界上伟大的帝国,在各自的领土上,文明迅速成长,并逐渐达到空前绝后的繁荣。这三个地区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上都产生过伟大的杰作,被后世称为卓越超群的“经典著作”,成为后世历代人们效仿的文化典范。

第11章 印度和印度圣人

在公元前6世纪时的印度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它从政治上分为许多王国、诸侯国及贵族共和国。在文化上,早期雅利安入侵者的后裔并没有同被征服的黑色人种的本地民族完全融合。尖锐的种姓界限把人们分裂成了不同的社会团体,使民族的融合受到阻碍,并且不同的种姓之间不得通婚。

印度各地的低等阶级讲几种不同的语言,而受过教育的上等阶级则都熟悉由古老的雅利安语转变而来的梵语。《梨俱吠陀》以及后来的梵文圣书都受到祭司和贵族宗教般的崇敬。

一、佛陀与佛教

婆罗门教的探讨?婆罗门教或者说印度教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古老宗教。我们可以称那些原属于雅利安族的土著为印度人。许多古代的印度人都信仰婆罗门教,并且接受婆罗门教中关于神的粗俗概念、使人变得越来越不满的嗜血的祭司传统和阴郁的人生观。文明的发展促使一批有思想的人对旧思想发出疑问,印度在这一点上如希腊与罗马一样。有些人试图专心致力于宗教的冥想,他们隔绝尘世的一切奢侈和生活的享受,使自己变为苦行僧来寻求救赎。而有些人尝试得更远,他们不仅仅是甘于挨饿,还以种种的痛苦不适来折磨自己的肉体。于是在此基础上,许多“改革家”和“圣人”出现了,他们创立了新的教义,并且宣传新的能够达到心灵宁静的方法。

乔达摩·佛陀?乔达摩王子是宗教大师之中最有名的,也是唯一一个需要我们记住的圣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一生全身心致力于传教。乔达摩是一个“罗阇”(贵族)的儿子,作为年轻贵族,注定了他要过一辈子安逸享乐的生活。他的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岭的斜坡上,皮肤黝黑的在他父亲稻田里做工的农奴为他提供财富,仆役们听从他的使唤。他可以乘车驰骋、打猎、竞技,满足每一个欲望来消磨他的光阴。可是他却看到命运悲苦的人所过的艰苦生活,他看见了生活的阴暗面。当他看到那些衰老穷苦的乞丐,被恶疾折磨的病人,或是一具没有埋葬的尸体时,他悟到了一个人生的真谛,那便是一切的世人都必须受苦受难,并且迟早要死去。

关于乔达摩的故事广为流传。乔达摩正在因这些阴郁的思想辗转反侧,而他那年轻美貌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也是他唯一的儿子。当晚,举行了一场极为欢乐的庆贺舞会,而乔达摩却依然心神不安。当全家人都进入梦乡之后,他却从床上起身,悄悄走进妻子的房间,看了他们的婴儿最后一眼,便伴着仲夏的明月,偷偷地离家出走了。

那一晚他骑马远走了,与大多数同时代的印度教徒相同,要想得到心灵的宁静,唯有变成一个苦行者,他深深认同这一观点。他穿上乞丐的破烂衣裳,虚心而忠诚地倾听着婆罗门僧人们的宣讲。但他依然没有满意。他甚至不进饮食,任凭自己的身体因绝食而衰弱,摒弃了一切生活的享受,但这一切却仍是枉然。

某日,正当乔达摩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时,他的心中默想着他是如何舍弃了财富、家庭、爱情以及人生的一切享乐,他忽然感觉把一切事情看得更透彻了。他满怀喜悦地站起来,告诉他的朋友们,他得到了真理的启示,人群密集地站在他跟前,听他宣讲。人们虔诚地赞颂乔达摩为“佛陀”也是“大觉者”,并且是真理的灵魂教师。

他和他的门徒们穿着黄衫并随处乞食,游走在恒河流域,传播新的教义。乔达摩三十五岁成为了佛陀,开始宣扬佛教。后来佛教以不同的形式风靡印度大部分地区,甚至越过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和中国,并且又渡海传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和马来群岛。

佛陀的教义?佛陀如同时代的其他宗教讲师相同,以言语为主要传教形式(或许是因为当时印度地区还并没有文字普及),但是他的教徒们却极其细心地背下了教义代代相传,所以他的教义是在他死后两三代才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

佛教的精华可以归纳为“四圣谛”:生命中充满的忧愁与痛苦,此为其一;忧愁与痛苦来自于我们的欲望,此为其二;烦恼只能通过“涅槃”才能得到解脱,此为其三;只有通过“八正道”才能完成涅槃,此为其四。

涅槃被解释为宁静之意,是灵魂不受干扰的宁静。要达到涅槃,便要求一个人能从自己的心灵中消除一切野心、恶念、安逸的追求和对于来生的欲望,甚至是消除今生一切的希求、骄傲与愚昧。

涅槃之说与婆罗门教的信仰轮回是吻合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来生可能会发生种类身份的变化,因为人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了下一次轮回中肉体形式的改变。这也将意味着一个痛苦的来生。而唯有涅槃,能使一切欲望灭绝,救人免于重生。换句话说,如若一个人能够完全信奉佛教,并努力达到涅槃,他便可免于重生。

佛陀认为必须通过八正道才可以达到涅槃,所谓的八正道即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陀的四圣谛与八正道和斯多噶派哲学极其相似。它们的确高尚,并且其中寓有大智慧。佛陀的道义引导人们竭力避免伤害别人,根除错误,抑制激情,克服愚昧。而受过基督教思想熏陶的人们,却很难正确理解涅槃,他们认为涅槃似乎像一盏吹灭的明灯般阴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