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溯源:东方和西方之前的漫长岁月(第3/12页)

实际上,要想区分东西方生活方式,只能等到猿人离开了东非,散布到远至中国的温暖的亚热带地区。东西之别可能正如我们所发现的那样。到160万年前,在考古记录上已经有了明显的东西方模式。问题是,这些对比是否足够重要,以至于我们应当设想其背后是两种判然有别的生活方式。

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哈勒姆·莫维斯(Hallam Movius)注意到聪明的新型猿人骨骼往往与新品种的石器碎片同时发现,此时考古学家们已经知道了这些东西方的差异。考古学家们将这些石器中最具特点的称为阿舍利手斧(称其为“斧”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像斧头,尽管它们显然是用于切割、戳刺、捣碎和劈斩的;称其为“手斧”是因为它们是手持的,而不是捆在棍棒上;称其为“阿舍利手斧”是因为此类石器的首次大量发现是在法国小镇圣阿舍尔)。把这些工具称为艺术品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了,但是它们简单对称的外形比能人的粗糙石片和石刀要美观得多。

莫维斯注意到,尽管阿舍利手斧在非洲、欧洲和西南亚极为普遍,在东亚和东南亚却未曾发现。而在东部地点出土的工具要较为粗糙,很像前阿舍利时期与非洲能人有关的发现。

如果所谓的莫维斯分割线真的标志着区分东西方生活方式的开始,这也可以算是个令人惊奇的长期注定理论——认为猿人离开非洲后,他们的文化便分裂为两种:一种是在非洲和西南亚以阿舍利手斧为代表,技术上领先的文化;另一种则是在东亚以石片和石刀为代表,技术上落后的文化。我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难怪今日西方主宰世界,西方在技术上领先世界已达150万年之久。

然而,发现莫维斯分割线比解释它要容易。发现于非洲的最早的阿舍利手斧,距今约有160万年,但在那之前10万年,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便已有猿人存在。显然,在阿舍利手斧变成最初猿人的日常工具之前,他们便已离开非洲,他们带着前阿舍利时代的技术穿越亚洲,而西方/非洲地区则继续发展阿舍利时期的工具。

但是,莫维斯分割线并没有把非洲同亚洲分割开来,这条线实际上穿越了北印度。这是个很重要的细节。在阿舍利手斧发明之前,最初迁移的猿人便离开了非洲,所以肯定有后续的移民浪潮涌出非洲,把手斧带到西北亚和印度。那么,我们就需要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这些后续移民浪潮里的猿人,为何没将阿舍利时期的技术带到更远的东方?

最有可能的答案是,莫维斯分割线并不是技术领先的西方和技术落后的东方之间的界限,而仅仅分割了易于获取制作手斧所需石材的西方地区,和不易获取此类石材,却容易获得竹子(它结实耐用却不易保存,因而考古发掘中不易发现)等其他材料的东方地区。根据这一解释,当手斧的使用者们跨越了莫维斯分割线,他们便逐渐放弃了阿舍利时期的工具,因为旧的工具坏了以后无法更新。他们继续制造石刀和石片,因为这类工具用旧卵石就可以制作,而原来需要用石质手斧完成的工作,他们现在则可能用竹器取而代之。

有些考古学家认为,在中国南部的百色盆地的一些发现支持这一论点。大约80万年前,一块巨大的陨石撞击了这里。这一撞击造成了一场大规模灾难,大火烧毁了数百万英亩的森林。在撞击之前,生活在百色盆地的猿人像其他东亚地区的猿人一样,使用石刀、石片和(假定)竹器。大火之后,他们回到百色盆地,开始制作和阿舍利时期十分相似的手斧——根据这一理论,有可能大火燃尽了这一地区的竹子,同时将可用的鹅卵石暴露于地表。几个世纪后,当植被又重新生长起来,当地人便不再制作手斧,重新使用竹器。

如果这一推断成立的话,只要条件允许,东亚的猿人也完全可以制作手斧,但是他们通常不这么做,因为其他材料更易获得。石质手斧和竹器只是做同样工作的两种不同工具,并且不论是在摩洛哥还是马来半岛,猿人的生活方式都大致相同。

这一说法言之成理,但是,既然是史前考古学,还有其他看待莫维斯分割线的思路。到此为止,我尚未给出使用阿舍利手斧的猿人的命名,现在,给他们命名的重要意义开始显现出来。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多数古人类学家把这种大约180万年前在非洲进化而来的新型猿人称为“直立人”,并断定这些生物在亚热带地区漫游,并到达了太平洋沿岸。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专家开始研究非洲发现的直立人颅骨与东亚地区发现的直立人颅骨的微小差异。这些专家怀疑,他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两种不同种类的猿人。于是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名称——“匠人”,用于指代那些180万年前在非洲进化,然后一直散布至中国的猿人。他们认为,仅当匠人到达了东亚地区,直立人才从匠人进化而来。因此,直立人是个纯粹的东亚人种,区别于遍布非洲、西南亚和印度的匠人。

如果这一理论成立的话,莫维斯分割线就不仅标志着使用工具类型的细微差异,还是区别两种不同的早期猿人的基因分水岭。事实上,这一论断所提出的可能性,可以称为长期注定理论之祖:东西方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100多万年以来,东方人和西方人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人类。

最早的东方人:北京人

这一关于史前人类骨骼分类的技术争论,有着令人警醒的潜在影响。种族主义者往往急于抓住这一细节大做文章,为偏见、暴力甚至种族灭绝正名。读者可能会感到,花时间论述此类理论仅仅是为顽固的偏见提供依据,或许我们应该直接将之忽略不提。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仅仅将种族主义理论宣称为可鄙的,这是不够的。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摒弃这些理论,并且得出结论说,(群体的)人们事实上是大致相同的,那必须是因为种族主义理论是错误的,而不仅仅是因为今天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些理论。

基本上,我们并不清楚,在大约150万年以前,地球上是否仅存在一种猿人——意思是说从非洲到印度尼西亚,(群体的)猿人是大致相同的——或者,在莫维斯分割线以西与莫维斯分割线以东,分别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猿人,即匠人与直立人。要想澄清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毫无疑问,在过去100万年内,在东方与西方,确实进化出了两种不同的猿人。

地理因素很可能发挥了很大作用。大约170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出来的猿人十分适应亚热带环境,但是当他们向北漫游,深入欧洲和亚洲时,他们不得不面对更为漫长、严寒的冬季。当他们行进到大约北纬40度的地方(这条纬度线横贯葡萄牙顶端到北京)时,像他们的非洲祖先一样露天而居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据我们所知,他们当时的智力还不足以建造棚屋和制作衣物,但是他们可以想出一种应对之策——栖身于洞穴中。这样,我们儿时所闻的穴居人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