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您倒是来打扮个看看呀!【史官制度】(第3/4页)

闭嘴吧,给我改实录去。

又经过不知几年几月几日的挥汗奋战,高祖实录二十卷和太宗实录四十卷改完。刚刚长嘘一口气,当天值班的史官丁淡定地提醒您:“明公是否亦应修改起居注?”

“起居注”?这又是什么?

起居注嘛,就是史官们撰写“实录”依据的主要材料呀。

您那是什么表情?难不成您以为史官们写的“实录”内容都是自己拍脑袋瞎编出来的? “修实录”这活动隔十几年几十年才搞一回,谁的大脑能把这十几年间大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全记清楚?人家也要从即时记录的原始材料里找素材呀。“起居注”就是这些原始素材里最重要的一种。

笼统地说,“起居注”是逐日记载皇帝言行的一种文字记录,由皇帝的秘书“起居舍人”或“起居郎”每次朝会的时候拿笔现场记录,除了记皇帝当天说啥、做啥,还广泛记录一切与国家大政有关的人和事。这玩意儿存在时间很久,由汉朝到清朝代代延续,很好地保证了我国历史的系统性和严肃性。

起居注记满三个月就送史馆一次,所以数量比国史、实录更加惊人。值班史官丁带您进了存放起居注的仓库,您看着这满屋子纸张欲哭无泪,问到底有多少,回答:“到‘安史之乱’时,至少已经有了三千六百多卷……”

好吧,一咬牙,您揪着值班史官丁的脖子恶狠狠问:“类似这种原始材料还有多少类?”“呃,还真有不少,放手放手,让人家一边带您查看,一边娓娓道来。 ”

这一架子是“时政记”,一般是由宰相记录的与皇帝小范围谈工作的要点,每天送史馆一次。

这些纸卷是各种祥瑞,由礼部记录,每三个月报送一次;这些是天文祥异,由太史局记录并占卜吉凶,每三个月送报一次。

这上面写的是外国使节来朝贡的情况,每来一次,由鸿胪寺负责勘问那个国家的土地、风俗、衣服、贡献方物、距离远近、国王名号,报送史馆。

这里记录着蕃夷入寇及来递降表,由中书省记录并送报。打了胜仗,写报捷文书挂在一根杆子上一路宣扬入京(这文书叫“露布”),由兵部抄报捷文书,报送史馆。出征军队回朝以后,由统军将领详细记录陷破城堡、伤杀吏人、掠掳畜产,并报送史馆。

这些是变改音律,新造曲调的记录,由太常寺记录原因来源和音乐歌词报送。

这些是改变州县设置的记录,以及哪里出了孝义道德榜样得到官府旌表了,只要有,就由户部报送。

这些是法令变改和审案新思路的记录,只要有,刑部就报送。

这一大堆是农业丰收、歉收、饥荒、水、旱、虫、霜、风、雹、地震、洪灾各种灾害记录,一旦出现这种事,户部和州县详细记录时间地点,以及官府采取的赈贷存恤措施,一起报送。

这些装帧豪华的文书是封王、封国公、给封地、封高官显贵相关的继承事宜,主管的部门司府报送。

这些是京城各部门主管,及外地刺史、都督、护、行军大总管和副总管的授职和去职,连命令文书的内容一起报送,文官由吏部送,武官由兵部送。

这里记录着各地刺史、县令的善施效果口碑,由本州整理,去考核的使臣带回京城报送。 

这里写着各色硕学异能、高人逸士、义夫节妇,州县里如果有这种人,要勘察确实,每年记录下来给考核使臣带回京城送史馆。

这些是京城各部门主管的死亡记录,由本司记录详细情况报送。刺史、都督、都护,及行军副大总管以下官员死亡,由本州、本军负责报送。

这些是公主和百官定谥号、总结一生事迹,在外的王来朝,由宗正寺勘报。

除此之外,如果还有什么事是史官听说了、比较感兴趣、认为可以写进史书里的,还可以向负责部门下公文,要求该部门写详细情况报送。公文下到一个月之内必须报上来。

您还没听完,就已经两腿发软了?这都怪您不学无术,穿越前就没好好读过什么史书,看了两本什么笑侃、什么秘闻、什么真相、什么一本书轻松读完××史就敢穿越。您随手翻开一本您看不起的“官方正史”瞅瞅,除了所谓的帝王将相腹黑阴谋故事以外,哪本不是记载了大量天文五行、地理人口、官职兵制、衣服车马、农业工商、社会经济信息?这些才是史官们平时下功夫最多、最见学问之处。您想想,换一个皇帝修一次实录,换几个皇帝修一次国史,那皇帝不换的时候,史馆还是常设机构,史官就白拿工资吃饭不干活? 

您说有些跟人物政事关系不大的材料,可能没多少会涉及“隐太子”“秦王”啥的,用不着改吧?才怪,比如您随手翻一篇报上来的地名改置记录,一看:“晋安,本晋城,武德中避隐太子(建成)名,改今称……”

再翻一篇音乐方面的材料,您赫然发现居然有一支乐舞叫《秦王破阵乐》!“太宗之平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而且这曲子在唐朝相当于国歌的地位,耳熟能详人尽皆知,还由玄奘大和尚传到了印度,跟天竺国王探讨谈论过——您说您怎么改? 

好吧,总结一下您需要对付的、这些存放在史馆里的文字材料。

首先是最原始的一手材料:起居注、时政记、官府各部门按要求报送的各种记录表章等。

然后是由这些原始一手材料和“一些从民间采集的笔记、碑文、个人著作”综合编撰成的“实录”。

再然后是由“实录”和原始一手材料再加上“一些从民间采集的笔记、碑文、个人著作”综合编撰成的“国史”。

顺便再说句,等唐朝灭亡以后,下个朝代(五代和宋)会再根据“国史”和“实录”和原始一手材料再加上“一些从民间采集的笔记、碑文、个人著作”综合编撰成前朝正史,也就是现代人容易看到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以及《册府元龟》《唐会要》等。所以您别以为唐朝的官方历史都是“唐朝的史官”写的,其实里面有大量内容是后代史官在没有政治压力的环境下,自主辨析选择材料再加上自由心证的结论。当然这些就不是您要操心的事了。

面对汗牛充栋的各种资料,您打算怎么办呢?全部涂改掉是根本不可能的,那干脆破罐子破摔,一条道走到黑?您入宫去跟皇帝咬咬耳朵,鼓动他下定决心,甘冒奇险,然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叫人把一百多卷已经改好的国史偷偷搬到自己家里,随后就在史馆的资料库里放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