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第2/3页)

正当师生纳闷校长为何要说这些话时,蒋百里掏出手枪,对着自己胸膛就是一枪。

他自杀了!

幸好当时蒋百里身边的勤务兵眼疾手快,拉了一把,子弹从蒋百里的肋部射入,并没有伤及心脏。

事发后,有人从蒋百里屋中找到前一晚他写的三封遗书,一封给母亲,一封给好友蔡锷(当时任云南督军),一封给学校教育长张耀亭。

后来才知道,前一天,蒋百里又一次催讨学校经费失败,所以决定自杀以谢学生。

5

一次自杀未遂,又让蒋百里多了另一个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爱情。

当时蒋百里自杀未遂,震惊全国。袁世凯下令找最好的日本医院治疗蒋百里的伤势。在养伤期间,蒋百里与照顾他的护士佐藤屋登互生好感,最后结为夫妻。因为蒋百里喜欢梅花,所以佐藤屋登改名“佐梅”。

一个一生研究对抗日本的中国军人,最终娶了一个日本妻子,这在当时也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但蒋百里我行我素。

蒋百里去世后,他的好友冯玉祥曾激动地怀疑,是身为日本人的佐梅夫人下毒。当时这个说法给了佐梅非常大的压力,但佐梅顶住了压力,她不是用日语,而是用标准的北京话教育蒋百里留下的五个女儿,将自己的首饰捐献给中国的抗日事业,自己还曾亲赴前线为中国的伤兵治疗服务。

蒋百里和佐梅一家

佐梅在1978年病逝,墓碑上刻的名字是“蒋左梅”(碑文如此)。她晚年曾表示,她之所以支持中国与自己祖国战斗,是因为当时中国人的战斗,是正义的战斗。

故事还没有完。

蒋百里原来是有一个原配夫人的。和当时很多青年一样,这个原配夫人,是父母给订的亲,蒋百里本人从来不愿意接受。

蒋百里去留学后,蒋的母亲曾委婉地劝那位原配夫人解除婚约,但那位夫人却表示绝不会另嫁他人。蒋百里1910年回国后勉强和她成婚,之后就两人分开,那位夫人侍奉蒋百里的母亲,直到1938年病逝。

这位夫人,叫查品珍,她有个侄子,叫查良镛,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作家金庸。

金庸后来专门评论过姑父蒋百里这件事:“都是父亲攀交情、母亲讨媳妇,而不是丈夫讨妻子,所以这是不足以为百里病的。”

故事还是没完。

蒋百里和佐梅的三女儿,名叫蒋英。蒋百里当时在浙江书院读书时,有个同窗好友叫钱均甫。两家世交,后来蒋英就嫁给了钱家的独子、后来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所以,金庸叫蒋英“表姐”,金庸又成了钱学森的表小舅子。

6

说完蒋百里的爱情,再说说他的文学成就。

蒋百里秀才出身,本来就有相当的文化功底。在日本留学时,和同年的蔡锷结为至交。蔡锷是梁启超的弟子,经蔡锷引荐,蒋百里也对梁启超执弟子礼。

《欧洲文艺复兴史》封面

1920年,蒋百里从欧洲归来,以一个军事学家的身份,却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他请梁启超来作序,梁启超看了书后,大加赞赏,写序竟有些控制不住——一篇序言,写了5万字,和书的正文差不多了。梁启超觉得这么长的序言闻所未闻,索性另外帮蒋百里写了一篇短序,然后把自己这篇长序言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单独出版,然后,又反过来请蒋百里写序。

《欧洲文艺复兴史》出版后大受欢迎,也鼓舞了蒋百里。蒋百里在1920年9月开始主办《改造》杂志。这本全国性的杂志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只有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可以超越。而之前他在留日期间主办的杂志《浙江潮》也红极一时,鲁迅、章太炎等人均在上面发稿。

从1920年到1935年,蒋百里倾注大量心血的《共学社丛书》,共出版了16套86种图书,瞿秋白、耿济之、郑振铎等作家的作品,都收录其中。

蒋百里还写过大量文史方面的研究文章,比如《宋之外交》《东方文化史与哲学史》《主权阶级与辅助阶级》等。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后人回忆蒋百里时,肯定是冠以“文学家”“史学家”,甚至“报社总编辑”的头衔。

好在,“军人蒋百里”最终战胜了“文人蒋百里”。1925年,蒋百里宣布重新出山,再次投身军事事业。

因为,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击败日本。

7

《国防论》封面

一生没有带兵打过仗的蒋百里,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威望?

因为在1937年初,蒋百里把自己多年留学和思考的东西,集结成册,出了一本书,那就是著名的《国防论》。

在这本约10万字的书里,他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军事理念和军事制度,包括制空权的重要性和总体战的概念,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给出了中国国防建设的建议和方法。

这本书经当时的《大公报》出版后,轰动一时。

当然,蒋百里最熟悉的,还是当时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日本。早就判断中日必有一战的蒋百里,多次谈及对日本的战略,总结下来有三点:

第一,中国不怕日本鲸吞,但怕对方蚕食。所以对日本不能节节败退,要主动实行全面抗战,不能让日军存在后方,要让其无暇消化占领区。

这一点,后来共产党的部队做到了。

第二,主动攻击在上海的日军,迫使日军不再从北往南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常出现的灭亡一个朝代的打法),而是从上海开始,溯长江而上,从东往西打,从而中国可以利用沿江的山地和湖沼,消解日军在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这一点,国民党的部队做到了。蒋介石在1937年发动了惨烈的“淞沪会战”,结果日军的进攻路线真的因此改变了。

第三,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的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时间拖得越久,离胜利越近。

这一点,国民党军队后来也照做了。尤其是蒋百里的保定军校门生薛岳,指挥四次长沙会战,前三次会战,牢牢将日军钉死在这条线上。

蒋百里不断强调一点:和日本作战,“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从这三点来看,后来抗日战争的态势,确实是按照蒋百里当初的判断发展的。蒋介石在抗战期间,自始至终没有和日本有过媾和行为。当然,这也和蒋百里后来成为蒋介石的身边高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