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小故事,重新认识这个“卖国贼”(第2/3页)

所以,李鸿章的部下虽然不断地请战,但全被李鸿章压住。他今天回复朝廷,说部队太累了,要休整,明天回复朝廷,说自己生病了,病好了再说。实在扛不住,居然率部队进入了当时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地盘追击太平军,气得左宗棠上书朝廷,说李鸿章“越境掠功”。(同为曾国藩幕僚的左宗棠,当时也已经成了一个大V,他的故事参看《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

但是,朝廷一再催促,李鸿章又不敢公然抗命。于是,他不断派人打听,围困天京的湘军部队到底准备得如何了。等听到湘军已经差不多挖通了进城地道,他才假模假样开始集合部队。

但在发兵之前,他先给当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大帅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写了一封信,说我受朝廷之命,就要来增援啦!

这封信的言下之意其实很明确:兄弟,加把劲啊!抓紧攻破天京吧!不然我实在顶不住就要过来啦!

曾国荃收到这封信后,当众朗读给了所有高级将领,说:我们在这里苦苦围困了天京两年,是不是功劳就要让别人抢去了?!(“他人至矣,艰苦二年以与人耶?”)

众将怒吼:拼了!(“愿尽死力!”)

曾国荃出示信件的第二天,湘军就攻破了天京城。

城破之后,曾国藩见到李鸿章,他握着李鸿章的手说了一句话:“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意思是,我们曾家兄弟俩的面子,全靠你保住了。

所以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李鸿章的“精”。

时人评价:曾国藩会识人,左宗棠会打仗,而李鸿章会做官。

4

第四个故事,发生在1881年,李鸿章58岁的时候。

这一年的11月8日,从唐山到胥各庄(今唐山丰南区),开通了一条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

不要小看这条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人自己铺设的铁路(英国人设计)。

为了这条10公里都不到的铁路,李鸿章可谓是费尽心机。

早在19世纪40年代,铁路就已传进了中国。但是一方面,清朝视“铁路”为洪水猛兽,认为会动了祖宗的根基;另一方面,造铁路需要大量财力人力,正好也可以作为一个将其拒之门外的借口。

那如果外国人帮着造呢?1876年,英国人自己出资造的中国第一条营运的铁路吴淞铁路,撞死了一个行人,正好被清政府抓住了由头,花28万两白银买回了这条铁路,然后一段一段,拆除殆尽。

而李鸿章却看到了,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铁路对未来中国的意义。所以,他冒了一个大风险:为了运煤,他主持建造了那条唐胥铁路,然后上报朝廷的时候,他只是汇报造了一条“供马车通行的快速路”。

铁路建成之日,火车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跑了一个来回,观者无不兴奋雀跃,但“纸包不住火”,很快又引起了朝廷的惶恐:“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

唐胥铁路通车后,李鸿章率幕僚乘车视察

东陵是什么地方?是清朝列祖列宗的陵墓所在之地。尽管东陵离铁路还有近百公里远,但慈禧太后勒令必须停止。

于是,唐胥铁路就上演了世界铁路史上最荒唐的画面:由骡马拖着的火车机头,在标准化的铁轨上面蹒跚前行。

这可笑的一幕,直到中法战争爆发,需要铁路大量运煤之后才消失。

但这也是李鸿章对抗朝廷中顽固派的方式:你有一百种方式阻挠,我就有一百种方式变通。

中国的洋务运动,如果说是始自曾国藩的话(创立“安庆内军械所”),那么发扬光大,就是在李鸿章手里。

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分别是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另一个是左宗棠、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福州船政局的结局,请参看《一场“耻辱海战”的背后》)

此外,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漠河金矿这些当时赫赫有名的民企,都是李鸿章一手创立的。中国的第一根电报专线,也是李鸿章极力促成的。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现为上海“江南造船厂”。在这里,诞生过中国第一炉钢、第一门钢炮、第一艘铁甲兵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更有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

在创办这些洋务企业的过程中,李鸿章确实也从中为他自己和家族中饱私囊,但放到大的格局来看,他的眼光确实比当时已经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政府要远得多,他所布下的洋务格局,甚至影响到中国的今天。

所以,第四个故事,是关于李鸿章的“远”。

5

到了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895年,李鸿章已经72岁了。

前一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惨败的一方,自然得接受获胜一方提出的条件。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1909年被朝鲜义士安重根刺杀

谁去参加这个注定是屈辱的谈判呢?慈禧太后说:我看还得李鸿章。

于是,1895年3月19日,作为清王朝的全权代表,72岁的李鸿章率团抵达日本马关。

面对失败者,日本人狮子大开口,除了割地之外,索赔白银3亿两(当时日本的全年财政收入不过8000万两白银)。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只给李鸿章两个选择:同意,或不同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李鸿章请示朝廷后说:不同意。

事实上,按照当时中国的惨状,基本是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筹码的。但是5天之后的3月24日,发生了一件事。

李鸿章在回下榻之处的路上,被一个叫小山丰太郎的日本年轻人枪击,子弹击中面部,满脸是血。

根据小山被捕后的供述,他不希望中日就此议和,而希望日本乘胜追击,直捣北京,所以他就做出了刺杀李鸿章的举动。

李鸿章的枪伤经救治后,并没有大碍,只是因为年事已高,无法手术,子弹就永远留在了他的眼眶下,直到他盖棺。他曾叮嘱手下,不要将他中弹时的血衣洗掉,而是要带回国内,因为“此血可报国矣”。

这件事震动日本朝野,因为害怕中国就此寻找借口中断谈判,每天来看望李鸿章的日本朝野政要络绎不绝,天皇的妻子都送来了亲手制作的绷带。

日本下关市(原马关)的“李鸿章道”,当年日本人怕李鸿章再被刺杀,专门为他辟了一条行走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