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小故事,重新认识这个“卖国贼”(第3/3页)

但李鸿章需要的是实惠。

因为这一颗子弹,日本索赔的款项,从3亿两白银减到了2亿两白银。(其实其中也有日本怕列强干涉的因素。)

而面对那2亿两白银,李鸿章还做了最后的无用挣扎。

日本当时的外相陆奥宗光回忆:“他要求减少五千万两,视不能达此目的,他则乞减少二千万两,最后他竟对伊藤全权哀求以此些少减额为其归途之饯别。”

按照陆奥宗光的说法,连“少要点钱当回国盘缠”这种话都说出来了,实在有失李鸿章的身份。

李鸿章回国后,舆论骂声一片,但唯独有一句中肯评价:“李鸿章挨了一枪,省了一亿两。”

签下《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发誓不再踏入日本国土一步。1896年,李鸿章出使俄国,必须取道日本,李鸿章坚决不肯在日本住宿,连换船时都不肯搭乘日本的小舢板,而是在两船之间搭一块木板,李鸿章以73岁之高龄,中国第一重臣之身份,就这样在风中颤颤巍巍地走过去。

当李鸿章走过木板的时候,展现的是气节吗?

不是,只是悲哀的气愤罢了。

所以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李鸿章的“哀”。

馒头说

曾有人说,李鸿章生逢乱世,如果生在盛世,必是一代名臣。

但换个角度看,如果不是乱世,严防汉人的清廷怎会起用汉人做大官?又哪里会有李鸿章?连曾国藩都不会存在。

时势往往造英雄,但英雄却未必能改变时势。当时的李鸿章,其实就像极了唐胥铁路上,那匹拖着沉重火车前行的马——凭一己之力,拖着已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前行。

李鸿章自己知道吗?他清楚得很。

在晚年时,李鸿章曾自嘲是个“裱糊匠”,“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有何术能负其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评价李鸿章:“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而梁启超表示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1901年,本已被闲置的李鸿章又被慈禧重新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目的只有一个——去和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

李鸿章被称为清朝“外交能手”,但他晚年经手签订的30多个外交条约,几乎个个丧权辱国。

是李鸿章丧权辱国吗?是洋人要打慈禧的耳光,慈禧派李鸿章去代挨罢了。

4个月后的1901年11月7日,早已开始大口吐血的李鸿章在病逝前一小时,俄国公使还在病床旁逼迫他就中俄的一份条约签字。

临死前,李鸿章双目不闭,身边人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

李鸿章才闭目离世,享年78岁。

李鸿章20岁时,曾作诗一首: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78岁临终前,李鸿章遗诗一首: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从“欲封侯”到“孤臣泪”,李鸿章甘苦自知。

李鸿章在晚清掌权的几十年里,当然有不少过错,但在当时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换个人来,是否能做得比李鸿章更好?

反正我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