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第2/3页)

这些都是左宗棠面临的难题,也是当初大多数人不愿意打新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但左宗棠其实从1872年开始就进行了细致的战争准备,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缓进速决。

“缓进”,就是要进行充分准备,不准备好不打。

左宗棠做的第一件事就让人大跌眼镜:大战在即,他不是扩军,而是裁军。

对麾下的军队,左宗棠发出命令:凡是不愿意参加西征的,一律给回家路费。要留下来的,必须是精兵强将。经过一番筛选,左宗棠最后筛选出了6万精兵。

左宗棠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很明确:远征新疆,山高路远,军队若人数过多,不仅耗粮惊人,而且素质参差不齐,日久容易兵变。

准备充分之后,就是要“速决”。

左宗棠的西征军

“速决”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大清当时国库已经空虚,左宗棠知道,大军一旦开拔,就必须速战速决,越拖越打不动。当时,左宗棠做了详细的测算,从一个士兵、一匹军马每日所需的粮食草料入手,推算出全军8万人马(包含后勤杂役等)一年半时间所需的用度。然后,再以一百斤粮运输一百里为一甲,估算出全程的运费和消耗。甚至连用毛驴、骆驼驮运,还是用车辆运输,哪种办法节省开支也做了比较。

经过周密计算,左宗棠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共需白银800万两。为防止意外开支,留有余地,左宗棠向朝廷申报1000万两。

当时朝廷也没钱,但咬着牙给了左宗棠一纸诏书:“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

于是,左宗棠找到“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上海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左宗棠自己也知道“借贷打仗”实在是尴尬,但他认定这和西征收复失地相比,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有了粮,有了钱,左宗棠随即把6万精兵武装到了牙齿。

“红顶商人”胡雪岩,后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清代的布政使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常务副省长),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戴二品红色顶戴

1875年7月,知道清政府准备对新疆用兵的沙俄政府,派来了一个所谓的“科学贸易考察队”,这个“考察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清军的实力。

在兰州,左宗棠麾下由刘锦棠率领的西征军的实力,让俄国人大吃一惊:清军拥有大量欧洲最先进的火器及国内的仿造品(比如德国毛瑟步枪M1871型11毫米后膛枪,以及美国制造的“雷明顿一号”步枪)。刘锦棠的这支13 000多人的精锐部队,拥有各种来复枪2万支。

考察队的队长立刻得出结论:阿古柏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5

1876年5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左宗棠的西征军骑兵和步兵共25个营分批入疆,经哈密前往巴里坤。对新疆阿古柏势力的总攻正式开始。

阿古柏的实力在新疆其实也不算弱,军队同样拥有不少火器,骑兵加步兵在一起,总共有4万人左右。但整个战斗却进行得毫无悬念——阿古柏的部队一触即溃,连战连败。

阿古柏的军队

除去左宗棠西征军战斗力颇强的因素之外,阿古柏自己在新疆地区失去人心是一个重要因素。

阿古柏本来就来自外国,在新疆根基不深,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大量使用自己的亲信,造成很多当地贵族的不满。此外,阿古柏的军事能力还算不错,但治理能力却实在不佳,在新疆地区实施重税,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东望王师”的大有人在。再加上左宗棠下令一律不许“杀降”,导致整个战争过程中,整城打开城门投降清朝军队的案例有很多。

按照左宗棠制定的“先北后南”的策略,从1876年5月到1877年3月,清军只用了10个月时间,就摧垮了阿古柏苦心经营的“天山防线”,光复北疆,剑指南疆。

1877年5月29日凌晨,陷入绝境的阿古柏猝死于喀拉沙尔(新疆焉耆县)——《清史稿》里说他是饮毒酒自杀,但也有其他说法是被人毒死。

1878年1月初,清军攻克南疆所有土地,收复全疆。英国人对此评价,这是“从一个多世纪前的乾隆时代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人所曾取得的最光辉成就”。

但是,还有一个地方没有收复,那就是被沙俄占去的伊犁。

6

伊犁是被沙俄趁乱占去的。

1871年,阿古柏新疆作乱,沙俄趁机出兵占领了伊犁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不过当时沙俄经历了第九次俄土战争(也称“克里米亚战争”),元气还没恢复,多少有点儿心虚,所以就照会清朝:称占领伊犁是为了“安定边疆秩序”,只要你们能收回乌鲁木齐等新疆重镇,我们就交还。

当时沙俄的算盘是,清朝怎么可能收复新疆?

但左宗棠居然真的带兵收复了。

其实在征讨阿古柏的时候,有人建议左宗棠趁势收复伊犁,但当时左宗棠暂时还不想招惹沙俄,表示“师出无名”,没有采纳。

但左宗棠心里毕竟还是记着伊犁的。1880年,左宗棠上书朝廷,建议在新疆设省,并建议朝廷派员与俄国会谈归还伊犁,朝廷同意,派遣崇厚为全权大臣出使俄国进行谈判。

崇厚曾经官拜直隶总督,但外交方面实在是一窍不通,出使俄国,鬼使神差地和俄国人签订了一个《里瓦几亚条约》(又称《交收伊犁条约》),得到伊犁一座孤城,大批领土全部丧失,还要赔款给沙俄200多万两白银。

关键这个崇厚还没有禀报朝廷,擅自签完约就回来了。

曾纪泽

这个条约一签订,朝中上下一片哗然,名臣张之洞上奏说:“若尽如新约,所得者伊犁二字之空名,所失者新疆又万里之实际。”左宗棠更是怒不可遏,“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里间皆俄属部,孤注万里,何以图存?”

朝廷一怒之下,把崇厚抓进了监狱,定“斩监候”,准备秋后杀头。

但和约都已经和人家签了,怎么办?左宗棠一拍桌子:重新谈!重新签!

慈禧太后听从了左宗棠的建议,派出了曾纪泽为代表,重新赴沙俄谈判。这个曾纪泽是谁呢?就是曾国藩的长子。

以沙俄之狡诈,白纸黑字落了款,要反悔,谈何容易?左宗棠于是上奏:“如沙皇一意孤行,应诉诸武力。臣虽不才,愿当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