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球”阴影下的“小山智丽事件”(第2/2页)

何智丽,从此改名小山智丽,并在之后获得了日本国籍。

当时何智丽的婚礼相当隆重

1992年,在日本的小山智丽重新拾起了乒乓球拍,并在1993年获得了全日本乒乓球竞标赛女子单打冠军。

1994年广岛亚运会,小山智丽是憋着一股劲的,据说,她每天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一度把男陪练累得尿血。

1994年10月13日那一天,确实是小山智丽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在那天上午,她战胜了汉城奥运会女单冠军、当年的队友陈静(当时已代表中国台北参赛),下午,又战胜了当时中国女单技术最全面的乔红,到了晚上,则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击败了当时几乎没有败绩的邓亚萍。

一天之内,连胜中国女乒三大顶级高手。

这份战绩,足以让任何乒乓球选手激动,以至小山智丽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这比我作为中国选手获胜时还要高兴。这是我八年来第一次在大赛中夺取冠军。来日本后,我有六年时间没有参加大型比赛,但在我丈夫的指导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我明年在世界锦标赛上,还将作为日本队的一员,争取为日本夺取新的奖牌,以回报日本观众和新闻界对我的期待和鼓励。”[1]

这段话,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到了当时的中国观众。更糟糕的是,经过一些记者有意无意地“修改”,何智丽的一些话成了:

“我为拥有日本这样的祖国而自豪。”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打败中国人!”

“我终于战胜支那人了。”

这些“语录”,在当时的国内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

有人曾说,中国乒乓的“海外兵团”那么多,打败中国选手的人也很多,但为什么当时大家只恨小山智丽?

一种解释是:因为她代表日本,喊着“哟西”,打败了中国人。

若干年后,小山智丽在做客国内一档访谈类节目时表示,她平时一直喊“哟西”,甚至在国内打球时就喊,并不针对谁。

5

事实上,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是当时已30岁的小山智丽的最后巅峰。

在那之后,她除了在1996年拿到过一次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女单冠军,以及连续六年蝉联日本乒乓球女单冠军之外,再也没在世界舞台上拿到过什么成绩,也不可能再对中国女乒造成任何威胁。

但是,就是那个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却让小山智丽成了整个中国乒乓球史,甚至中国体育史上不能忽略的一个人物。因为她让国人一直在审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该如何协调,祖国与入籍国的感情该如何归属,以及,那个一直困扰着中国体育优势项目的名词:让球。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南方人物周刊》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你心中影响时代的30位中国人都有谁?

在这份30人的名单中,居然出现了一个可能早已不为90后知晓的乒乓球选手的名字——

当然,是她的中文名字:何智丽。

馒头说

想和大家说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05年,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上海举行。当时我作为记者,在一次聚会上,碰到了两个在中国乒乓球历史上足以留名的人。一个是庄则栋,另一个,就是小山智丽。

我和小山智丽没说几句话,就记得她穿的是职业套装,妆容得体(当时她已和丈夫离婚,因为对方出轨)。

一位记者同行告诉我,之前何智丽去上海某小学参加活动,与一位区领导“切磋切磋”,结果何智丽打得非常认真,一个球也没让领导赢。

我听到这个就笑了起来,这可能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然后我就想起了陈静后来回忆何智丽的话:“现在想想,让球确实不应该,尤其当时比赛少,拿冠军的机会多难得啊!这次让掉了,下次就不知道要等到何时了!”

每个运动员,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机器。渴望获胜,应该,也必须是每个职业运动员的本能吧。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决赛,我在现场。

那场球,在一个颇大的体育馆里举行,票价出乎意料的贵——一个球馆角落的位置,票价居然是125英镑。那个位置,根本就看不清场中央的球台,很多细节只能通过球馆的LED大屏幕观看。

关键是,那是一场没有悬念的中国球员的内战——李晓霞对阵丁宁,但场馆依然爆满。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专门采访了一位坐在那个角落位置的英国男子,30多岁,我还记得他叫艾伦。

我问艾伦,你平时打乒乓吗?他回答,有时会打。

我又问他,你认识决赛的两个中国选手吗?他腼腆地摇了摇头,说不太熟悉。

我说那你为什么要买那么贵的票来看?他说,因为中国的乒乓球是世界最强的,他希望带着家人,到现场来感受一下。

然后艾伦的儿子、女儿、妻子,忽然集体冒了出来,在旁边的座位一起向我打招呼。

当时我在心中默默计算票价的总和。

那场比赛,李晓霞最终4比1获胜,丁宁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比赛结束后,连手都没和李晓霞握。

当时我就想,应该是场真打,不存在让球吧。

因为如果这是一场让球,我实在无法面对艾伦一家热情的加油呼喊和掌声。

第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运动员,第二个小故事说的是观众,这两个小故事,就是我对“让球”的态度。

[1] 《光明日报》,1994年10月14日,特派记者罗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