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第3/3页)

1925年,当时的旅法华工总会写信给法国政府,希望能开辟一个纪念华工的特别墓地,但遭到了拒绝。

直到1988年,在纪念“一战”胜利70周年之际,法国政府才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让这段历史大白于天下。

1998年11月2日下午,在巴黎13区唐人街区的布迪古公园内,举行了一个庄严隆重的仪式——法国政府为“一战”中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华工竖立纪念碑暨揭幕仪式。

法国北部索姆省华工墓地

纪念碑碑文由法国和中国两国文字刻着:

A LA MEMOIRE DES TRAVAILLEURS ET COMBATTANTS CHINOIS MORTS POUR LA FRANCE PENDANT LA GRANDE GUERRE 1914—1918

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

所有的墓碑,都朝向东方。

馒头说

1919年6月27日,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正式签字的前一天。

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陆征祥收到了一个奇怪的包裹。他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是一把手枪,还有一张字条:“苟签名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

寄出这个包裹的,就是当时留在法国的华工,山东省莱芜县牛泉镇上裕村农民毕粹德,编号97237。

这无疑是让人感慨的一个故事。

当初北洋政府派出14万华工,为的就是能以“战胜国”的身份,在战后向德国讨回山东。但是,众所周知,“一战”结束后,列强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战胜国”,而是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了日本。

他们的理由是:中国是“宣而不战”。

这句话,真心对不起在异国他乡同样抛头颅洒热血的14万华工。

有人说,华工也是为了挣工钱去的。没错,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动力,但这些华工到了欧洲战场,付出了绝对对得起那份薪水的劳动,乃至生命。他们并没有辱没中国人的形象,正相反,他们让世界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聪慧。

在那个风雨飘摇,“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你还需要他们做到什么呢?

千言万语,不如鲁迅的那句话:

“欧战时候的参战,我们不是常常自负的么?但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德国兵,用《易经》咒翻了潜水艇呢?儒者们引为劳绩的,倒是那大抵目不识丁的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