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易中天对话王立群》(第2/4页)

易: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讲史者,我们只能面对我们历史的传承和它的真实。为什么说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需要勇气呢?

王:因为这个帝王将相史中间充满了权术,充满了血腥,充满了那种勾心斗角的那些宫闱之争。讲这些东西以后,似乎觉得我们的祖宗,我们的历史,就是这么灰色吗?就是这么不光彩吗?所以,正视这段历史的时候,是需要勇气的,它是客观事实,你必须承认它、面对它。但是我们可以对它作出一种现代的评价。

易:那我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吗,就是正视这个事实我们需要勇气,评价这段历史我们需要勇气,讲述这段历史我们也需要勇气。

王:易老师非常善于理论地抽象和概括。

易:我再问一个就给机会给你们,这逮住了就得往下挖。请问勇气来自何方?

王:勇气来自于第一,道义;第二,来自于群众的支持。

易:还有吗?我想补一句,学术的良心与良知。

王:我说的这个道义中间就包含着这两点。

易:道义包括良知,包括良心,还包括什么?责任感?

王:对。因为我们在《百家讲坛》讲史,需要给观众讲一个真实的历史。历史中间有很多地方被人们误读了,这里边有史学家的曲笔和直笔造成的。史学家在写史的时候,他有时候用的是直笔,有时候用的是曲笔。他的那个曲笔是他所存在的那个环境限制了他,他不能那样讲,他只能用曲笔来写。但是我们今天在还原这段历史的时候,要把这个真相讲出来。这是一方面,再一方面的话,封建史学家讲的东西,他有时候还有一些避讳,这些东西我们需要有勇气把真相讲出来。这就是讲史人的良心、良知、责任感,这也是需要有勇气的。

易:好,下一位观众。

观众:作为一个听众,我们觉得史书应该是真实地、客观地、公正地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那么我们想问问,这些史料是不是真实的?怎么能够告诉我们,您说的历史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

王:历史的真实的问题,是个非常麻烦的问题。我们现在讲史,是根据正史来讲,也就是二十四史来讲,我们把它当作历史的真实来讲。但是,正史的记载是不是历史的真实,也是有疑问的。比如说,同样一件事情,在史书的记载上,可能受记载人的影响,它会出现差异。所以,真正的历史的真实,在学术界叫第一历史,这个第一历史是无法还原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史的记载叫第二历史,我们只能根据那个第二历史的记载来讲,这些东西我们把它当作历史的真实来看待。但是这些东西里边本身它可能有误记、有误读,这是客观上造成的;同时他主观上有避讳,他会有一些曲笔。我们的任务,第一历史我们已经完全没有办法还原了,已经不知道了,我们只能根据第二历史,就是历史记载的这些正史来讲它。在讲的时候,我们还要区别它的真伪。这个区别真伪的方法,一个就是史料之间的互证。比如说董仲舒《天人三策》,什么时候写的?这个历史记载是不一样的,《史记》有《史记》的记载,《汉书》有《汉书》的记载,《资治通鉴》有《资治通鉴》的记载,这就有不同,这就需要取舍,需要讲解的人从中间选择一个。我们现在是根据正史的记载来讲它,同时还要加进自己对史料的鉴别,对史料的理解,对史料的评价,尽可能按照主讲人的理解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历史。

* 王立群先生认为,正视历史是需要勇气的,讲述历史更是需要勇气,因为他把为观众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王立群先生研读《史记》的经历,也让他明白了讲好历史的关键,是找到贯通古今的人性。有人形容,听王立群先生讲史,更像饮一杯醇厚的黄酒,那么王立群这杯黄酒究竟是如何酿成的呢?

王立群的人生经历

易:我在看你的节目的时候,我看到了你说了这么一段话,好像说窦婴的时候,你说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琢磨事的,一种是琢磨人的,还有一种是又琢磨事又琢磨人的,是这样说的吧?

王:是讲周亚夫。

易:哦,是讲周亚夫。

王:我讲了五种人。

易:五种人。

王:一种是琢磨事,就是干事业的。第二种是琢磨人,是要做官的。第三种是琢磨钱,要发财的。第四种是既琢磨人又琢磨事,这就不得了。第五种是人、事、钱全琢磨,这就更不得了了。我当时讲周亚夫,我说周亚夫是个琢磨事的人。

易:那你呢?

王:我是琢磨事儿,主要是琢磨事儿。

易:那么我想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得出的刚才这五种人的结论,是从读《史记》得来的吗?还是别的什么途径得来的?

王:应当说是两方面结合。一方面是读史,因为史书中间写的很清楚。但另一方面就是生活。

易:就是你自己的生活。

王:个人经历是一笔财富。

易:此话怎讲?

王:因为经历会让你懂得很多。我13岁就开始打工。

易:13岁打工?

王:对。

易:这违法。

王:是。

易:童工啊!请问13岁的时候您多大?

王:我13岁多大?

易:啊不不不,13岁的时候是哪一年?

王:1958年。

易:1958年好像还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吗?

王:好像没有。那个时候我是小学毕业。

易:13岁小学毕业去打什么工?

王:小学毕业以后别人都发录取通知书了,我原来是学校决定的保送生,但是没有通知书。

易:寄丢了?

王:不是寄丢了,是把我们淘汰了。然后我们在家就等了两个月。

易:保送生被淘汰了,不可能是成绩不好。

王:是高分生被淘汰,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所以当时就被淘汰了。

易:跟曹操一样,家庭出身不好。

王:底版不好。

易:就没有上初中?

王:初中上了,比人家晚了两个月。

易:哦,后来又补来了。

王:晚了两个月,接到一个通知,到一个民办初中去了。它那个校舍就是一个小巷子里租了两处民宅。我们去的都是和我类似经历的学生,然后我们就到那去,三天读书三天打工。

易:半工半读。

王:对。

易:带有勤工俭学的意味吗?

王:没有,所有打工的钱,全部支付学校的水费、电费、买黑板擦、买黑板、买桌凳、教师的工资,每一支粉笔都是学生打工的钱,都是我们打工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