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云锦袈裟(第3/15页)

这江老太监历经洪武、建文两代,可以说是看着建文长大的宫中老人,为人极是正直而通情理,虽是个宫中侍候人的阉人,却自修读了些书,又常有机会亲身目睹宫中主子及大臣们如何处理国家大事,见识自也不凡。齐泰、黄子澄等前朝老人对他十分熟知,说起话来也较随便不拘。

黄子澄笑道:“当年洪武帝便少不了江公公的侍候,如今皇上年轻,宫中有你这老人家照应着,好比民间说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江公公连忙行礼谦道:“太常寺卿您这话要折煞老奴才了。”

建文由一名太监一名宫女侍候着进入议事厅,众臣肃立,皇帝面带微笑道:“众卿请坐议事。”皇帝坐定了龙椅,宫女即端上茶来。建文开口道:“朕听说有奏本要求徐辉祖回朝,可有此事?”方孝孺回道:“启禀皇上,确有好些份奏章,一致奏请皇上下令,要魏国公徐都督早日返京,统领京师防务。”

建文双眉轻蹙,目光投向齐泰。齐泰道:“启禀皇上,前方来报,徐都督率京师之军在齐眉山一战破敌,燕军败后士气为之一夺,朱棣手下诸将皆不愿再战,大军已经北返,江苏之危顿解,是以有敦促徐辉祖返京师之议。”建文紧接着问齐泰:“对此消息,卿意如何?”齐泰道:“燕军能够长驱直下,实因我大军全在山东、河北一带据守,江苏虽有城池之固,却无野战之师,是以燕军南下如此迅速。非燕军之不可敌,实肇因于未遭抵抗之故也。”

齐泰抬头见建文点首,便继续道:“齐眉山徐督之胜,又有地理上的重大因素。燕军以北人为主,其先锋部队常以蒙古朵颜三卫骑兵为进攻的矛头,此时进入江北洪泽水系地区,渠道纵横,湿地密布,黄、淮、江、湖齐聚于此,骑兵便陷入无用武之境。徐督部队前三个月的野战训练,确实收效,敌人千里南奔之疲兵,对我精锐待劳之雄师,胜败可逆知矣。”

建文听了这一番话,连连点头。方孝孺心中暗忖:“齐泰口头谈兵向来头头是道,任何战仗只要是事后谈起来,便没有人能说得过他;但却从来没见过他料敌机先,事前有什么策略?唉,当年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冷笑对孙权说:‘江东俊彦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此之谓欤。”他又想到另一个和齐泰轮流干兵部尚书的茹瑺,不禁暗自摇头,忖道:“齐泰就算无真才实学,也还是个忠义之人。这茹瑺么,连人品都成问题呢。皇上把兵部交给这两人轮流干,有功的铁铉只做了几个月的尚书便免去兼职,这场大战要打赢,难了。”

黄子澄的想法和方孝孺又不同,他暗中想:“照你齐泰的说法,朱棣一路打下来势如破竹原来是未遇抵抗,辉祖打了胜仗乃是靠地形地利,如此不但有充分理由调辉祖回朝,还把辉祖的功劳打个七折八扣。齐泰你也忒深沉了吧,我且说两句公道话……”

他喝了一口刚沏好的西湖龙井,朗声道:“启禀皇上,臣见那些呈请下令调回徐都督的奏章,十之八九是因燕军已败,引兵北归,而京师空虚且无良将,是以必须急召徐都督归来。依臣观之,燕军既已北返,徐都督应与盛庸、平安联手,乘胜夹击燕军腹背,一鼓作气将之打回燕京。此地尚有徐增寿等良将率精兵十万镇守,何惧之有?”

方孝孺暗道:“黄子澄这话厉害,一句话就点出齐泰和朝中奏章的矛盾:既云燕军已北遁,我军主将何以不乘胜追击,反而要回京?除非兵部的消息有问题,否则齐泰他们在怕什么?”想到这里,便开口道:“臣以为徐增寿及诸军都督、守备卫、锦衣卫等不缺良将及武功高强之能人,京师的守备防务实毋须多虑,倒是徐辉祖好不容易打了胜仗,实应留他在前线领兵追杀敌军,扩大胜果。”

不料建文一听到徐增寿的名字,脸色为之一沉,方孝孺见状便不再发言。过了一会,议事厅中气氛沉闷到顶点,方孝孺憋不住了,便再道:“臣闻中山王徐公生有四子,次子早亡,其余三子皆从军为将,长子辉祖及四子增寿最为出类拔萃。在行军作战、兵法谋略上,辉祖颇有中山王之遗风;而弓马武艺、勇猛善战则推增寿为首。以臣管见,京师但有徐增寿在,他与其他军府首领合力齐心,必不……”

方孝孺话尚未说完,建文忽然止住他,十分决断地拍板定案道:“不必多说了,兵部备我诏令,命徐辉祖接到诏书立即返京。”说完便起身离席,诸臣连忙站起行礼,建文已由太监扶持着走出议事厅了。

方孝孺为之愕然,同时也似乎感觉出一些不对劲,不禁喃喃自语:“好像一提徐增寿,皇上便怎么了?”其他两人也都有些发懵,齐泰虽然达到了召徐辉祖回京的目的,但却不理解何以建文一听到徐增寿,便下旨要召回徐辉祖。

黄子澄等建文离开以后,便直接问齐泰:“齐兄,为何辉祖必须回朝?真实的原因是什么?”齐泰微笑道:“子澄兄你想想看,朱棣何以要绕过山东直下江苏,那是有奸细通报朱棣京师防备空虚,朱棣才打算绕过所有的大城,直奔京师,让盛庸、平安反而在后面追赶。这京师兵力空虚且无良将确是事实,皇上召回辉祖实为上策啊!”他说着站起身来,拱手道:“小弟先回部去,明日一早要发出诏令。”

黄子澄、方孝孺送他走了,不约而同又坐了下来,都有再谈一下的意思。黄子澄道:“方才齐泰说的不是真心话。”方孝孺道:“何以见得?”黄子澄道:“燕军虽败在辉祖手下,但朱棣恐怕不会放弃南攻。因为他若北返,将面临盛庸、铁铉在北,平安、何福、徐辉祖在南的夹击,燕军就真要全军覆灭了。我担心兵部的情报大有问题。”

方孝孺点头道:“那么明显的局,齐泰何以会相信燕军败后北返?”

黄子澄叹口气道:“皇帝上回秘密提拔铁铉及盛庸,并未征询齐泰的意见,主要是梅驸马和徐都督的推荐,听说连李景隆和耿炳文两个打败仗的老将都被征询了,齐泰至今心中不舒服,尤其不愿徐辉祖成为平燕的最后功臣。”方孝孺也叹了一口气,道:“皇上难道看不出这一点?”

黄子澄道:“皇上聪明绝顶,他要召辉祖回来,乃是他不能信任……”方孝孺吃惊道:“子澄兄,你说皇上不能信任辉祖兄弟……啊,可是因为燕王妃?”黄子澄缓缓点了点头,低声道:“燕王妃是中山王的长女,是辉祖之妹,增寿的大姐,他们兄妹姐弟之间的感情极为深厚……”方孝孺摇头道:“皇上对徐增寿生疑有迹可寻,方才只要一提到徐增寿之名,皇上脸色就沉了下来,但……要说皇上对徐辉祖生疑,小弟绝不相信。子澄,你只要看秘荐铁铉及盛庸的事,就知道皇上心中第一信任的大将,便是梅殷驸马爷和徐辉祖都督,此事绝对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