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郑义门风(第2/15页)

章逸固然厉害,但他也低估了郑芫。郑芫相信他,正是因为他诚恳无欺;他若是个骗子,郑芫总会从其他地方发现。骗一人一时易,却无人能永世骗得天下人,厉害如朱棣、道衍和尚也做不到。

月亮升起时,两人已奔到郑宅镇外一个村子,章逸停下身来,打量了一下四周,前头零零散散座落了几家农户。他从怀中掏出一张纸来,就着月光看了一回,对郑芫低声道:“照你娘画的图,便是这里了,前头左边数过来第二家最大的那户农舍应该便是了。咱们就去敲门吧。”

郑芫心悬着娘,拔步便向前奔,章逸提醒道:“记着用咱们的暗语敲门,如有不对,立刻回头走人。”郑芫应了,几个箭步冲到门前,章逸却隐身在三丈之外的一棵柳树后面,以防万一。郑芫在那扇木门上用商定的暗语敲了一遍,屋内没有回应,郑芫便再敲了一次,这回屋里门上响起相同的暗号声,接着木门咿呀一声开了,黑暗中一个低沉的声音道:“郑芫,是你!”正是于安江的声音。

郑芫一阵狂喜,反身对柳树后的章逸比了一个锦衣卫招呼“前进”的手势,便回答道:“是我,章头儿就在后面。”这时屋内才点上一盏灯,于安江探出半张脸孔道:“快请进来!”郑芫前脚才跨进来,章逸后脚已经赶到。郑芫轻叫一声:“娘,芫儿来了。”屋里又亮起一盏灯,登时微明可辨,郑芫的娘和寒香携手从内室走出来,见着郑芫及章逸,彷佛隔世。她俩身后跟着走出一只长毛波斯猫,正是郑芫的爱猫“妹妹”。

郑芫大喜,上前抱着她娘,牵着寒香的手,低喊道:“娘、寒香姨,你们辛苦了!”又弯身抱起妹妹,那猫儿认出是郑芫,喵喵叫个不停。章逸一把抓住了于安江,无限感激地紧握住他的手道:“老于,谢了。”

于安江道:“章头儿,那边情况如何?”章逸道:“皇上剃度为僧了,跟着咱们从水路逃离京师,现在泊在浦阳江边。咱们另有两批人马从陆路逃亡,引鲁烈他们追错方向,是以咱们这边的行踪,到目前为止应该是绝无人知。你这边情形如何?”

于安江道:“咱们在朱棣进城前便先逃离了,是以一路安全,只是两位嫂子旅途颠簸辛苦了。郑宅镇这边倒是一片昇平,俺持了郑大娘的书信,寻到这屋的屋主。屋主大娘原是郑大娘昔年好友,现孀居跟了儿媳,这间大农舍空了出来,就借给咱们暂住。俺也曾进镇里置办过两次日用货品,镇里人家颇多小康,富足而知礼,商店街上熙熙攘攘,人们进退揖让,真比京师更似礼义之邦呢。”

郑芫的娘说道:“那镇里的‘江南第一家’便是郑洽郑学士的家乡,现有一千多人同居共食,有如一家人。要等郑洽来此会合,先回家禀报族长,若得族长同意,他一声令下,千人同心,皇上暂隐此间确是安全无虞。”

章逸和两个娘子入内,说了些叮咛的体己话,便出来对于安江道:“咱们这就赶回浦阳江船上,明日天亮前,咱们的船就到了镇郊。待郑学士和方军师到了,便跟着郑学士回他的江南第一家去见族长。皇上……应文大师父趁天未亮,便先暂歇于此,由郑芫陪护,咱们几人就在附近将息,等方军师和郑洽来会合。”

于安江前后仔细想了一遍,觉得没有什么疏漏,便点头道:“如此甚好,一切行动小心,莫在最后一程出个纰漏而前功尽弃。”章逸点头称善。

郑芫和她娘及寒香姨告别后,与章逸两人从半掩着的门里悄悄闪出,藉着树林掩蔽身形,小心翼翼走出一里,确信没有任何人发觉行踪,这才施展轻功,往回程赶路。

次日清晨,应文和尚住进了郑娘的暂厝。不到中午,方冀和郑洽来会合了,与两人同行的驯马高手廖魁及王公公留在镇外照顾马匹。大家虽然疲累又紧张,经过这番折腾能够重逢,多少也有些兴奋之情。众人交换了两边的情形,方冀和郑洽都觉得整个逃亡计画到此应算是初步成功,往下的第二步便是要把应文安全地隐藏在郑宅镇。

郑宅镇沿着白麟溪两岸而建,白麟溪虽然不宽,但所经之处地形起伏,山林农田相间,更兼溪水清澈、溪流蜿蜒有致,风景十分秀丽。沿溪建镇以来,为便利两岸往返,陆续建了几座石桥。同样的黑瓦白墙栉比鳞次,同样的小桥流水、阡陌纵横,这里的风光除了典型江南小镇的柔美,更多了几分嶔崎磊落之气。

郑洽好几年不曾回家了,堂上老母总盼着他那一次能回家过年或过节,但每年都是失望。老母另一件对郑洽不满之事,便是他至今未娶,老母抱孙无望。这回郑洽终于回到故乡,但却不能先回家看娘,他悄悄到了族长郑渶的家敲门,出来应门的正是郑渶本人。

郑渶开门见到身着便服的郑洽,吃了一惊,但十分高兴地道:“老弟,你怎么这时候回郑义门来,事先也没个消息。”郑洽低声道:“族兄,快让我进屋,再详细告知。”

他闪身进了屋,室内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女童,坐在小板凳上,手中拿着几块纸板,每块板双面都写了一个简单的字,显然郑渶正在教孙女儿认字。这情景让郑洽回想起自己幼年时也是如此这般,在家中由父亲拿着方块纸板教认字,连小板凳好像都是一个模样,不禁感到一阵温馨,竟然一时忘了说话。

却听族长郑渶对小孙女道:“小丹,叫爷叔。”小丹头顶上扎了一根冲天辫,穿一件小红衣,模样十分可爱。她叫一声爷叔,便飞快地跑进内室去了。郑渶笑道:“见不得世面的小丫头。”

郑洽双眼盯着墙上一幅横额,额上四边围了红丝带,上面“孝义家”三个字写得秀气。郑渶笑道:“老弟,你还记得这三个字吧?那是你中进士后隔年,愚兄代表郑义门到京师谒见皇上,还是郑进士你陪着进皇宫,皇上亲笔写的呢。”

往事如烟,但郑洽怎会不记得那一幕?建文就位不久,奖励民间忠孝节义的好风气,浙江布政使司特别保荐了浦江郑义门为孝义之家。建文皇帝召见族长郑渶,并赐亲笔书写的“孝义家”三字横额。

郑恰悄声道:“京师已经变天,燕王朱棣杀进了南京,皇上削发为僧,我等保着他潜逃,今已到了郑宅镇!”

郑渶吓了一跳道:“你们的行踪可有人发觉?”郑洽道:“绝对无人发现。是我主动建议皇上暂时到咱们镇里隐藏一阵子,想我郑氏宅族里得太祖赐颁‘江南第一家’,皇上暂隐于此,也是我郑义门回报两代皇帝对咱们的恩义……”郑渶道:“这事十分危险,不只是你我两人的事,全族的安危都在其中,我要立刻召集各族代表商议。”郑洽知是实情,但召集全体代表商议不仅费时,且有其他顾虑,便道:“事已急,皇上等人在外边农舍之中不可久待,久必有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