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章 一箭落九日(第3/7页)

我们看山海经,经常看到有些话,就只写了‘帝’,这让很多学者根本搞不清楚,这指得是谁……那么多帝,你这写的是那位帝啊?

另外,帝颛顼的这个颛顼,不一定是颛顼的名字,它的古汉语象形文义里,颛是指体面高贵的人,顼指头戴玉冠。

所以颛顼的意思,就是头戴玉冠的尊贵之人。

主流学术界,认为这是颛顼的谥号。因为颛顼二字,若以谥号而论的话,是专正于天道者的含义,是非常褒义的称呼。

但是,我寻思这难道不能是名字吗?我父母有文化,给我名字取得好听点不行吗?我就算叫日天谁能管我?

另外,还有第三种可能,颛顼是其自身氏族的图腾。

《山海经》中有时候称呼一个名字,未必是指一个人,有可能是称号,甚至有可能是其国名,或图腾!

就比如我第一篇写的夸父和应龙,我就认为,夸父指代一个氏族,应龙也是。并非单独某一个人。

夸父是巨人的意思,应龙是长翅膀的龙。

我觉得这是这两个氏族的图腾、国名……高举操蛇巨人图腾的夸父国,高举翼龙图腾的应龙国。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举个前面讲过的例子,《大荒南经》: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

这里以前说过,感觉像是描绘企鹅。最后也明确写了,‘有驩头之国’。

也就是说,这明确的是在描述一个‘国’的名字,那时候的国,可不是现在国家的意思,更多的是指一个地区或氏族部落。这个习惯,一直到后世都还有。

比如大汉州郡行政划分中,兖州就有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这四个‘国’,实则与郡同级。冀州也有赵国和中山国,豫州也有梁国、沛国……这种情况一直到宋朝才彻底消失。

黄帝是建都有熊国,因为有熊是那块地方的名字,那块地方有很多熊……后羿是有穷国君,因为‘穷’是他的图腾,我在蓝白社正文里写了,穷就是弓的意思。

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有虞、有夏、有莘……类似的名字太多了。

这是当时的文化习惯,而我更倾向于,这其实在描述那个国,或者那个地区氏族的吉祥物、特产,也就是图腾物。

有熊国,同时也代表着这个氏族部落有很多熊。有穷国的图腾,是弧形的弓,因为他们擅长造弓。

那么‘有驩头之国’,它的图腾就是企鹅。

还有‘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这里白马是为鲧,说明他又叫鲧又叫白马,我倾向于鲧是真名,白马是他的图腾。

所以,颛顼也可以是这位黑帝氏族的图腾,或者说黑帝氏族这里特产尊贵的玉冠。或者他就是给自己的直属势力,或者说直接统领的家族势力取名为:尊贵玉冠之国。

有人可能就说:“你有什么根据呢?”

因为我们是在解读山海经,所以我只能拿出原文《大荒南经》:“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

这里明确写了,有国!有国!有国!

所以颛顼是个国名,而非单纯一个人的姓名。

不过虽然不是姓名,可根据古代的习惯,却是可以当做人名称呼来用。比如可以对任何一名夸父氏的人叫夸父,用地名称呼人,或用其图腾称呼人,这个习惯不仅在山海经,也在先秦大量的古籍中出现。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称呼某个人:湾湾。

总之颛顼本意是指一国,可通常也指个人,酋长代表了整个部落是常态。

三种说法,你们智者见智吧。

回归正题,我认为写下‘帝颛顼’这句话的山海经作者,大概是颛顼已经死了的时代的人。

而写下‘帝’,却不写到底哪个帝的人,我们可以直接认为,记述者乃是上古,夏朝还没有建立时,五帝时代的人。他正处于某位帝还活着,某帝还在位时期的人。

虽然不算什么证据,但可以感性地认为,这样古老的先贤,写下的那段话,可信度极高,乃是山海经中最原稿的文字。

这个逻辑很好理解吧。

而基于这个逻辑,我们又可以划分另外两种情况。

那就是直呼‘颛顼’二字,与尊称‘帝颛顼’,有没有可能在描述两个概念。

比如《大荒北经》: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百姓,食肉。

这里的记述者,就直呼了‘颛顼’二字。

而我们前面发的海内经原文,记述者尊称‘帝颛顼’。

前者直呼颛顼,我可以认为他其实指的不是黑帝,而是指颛顼国。

生,不一定是生孩子的意思,如果这两个名词是氏族、图腾、国名的话,那么就应该取衍生之意。

也就是翻译成,颛顼之国,衍生出了驩头之国。驩头之国又衍生出了苗民之国。苗民百姓,食肉。

注意,这里的百姓,不是指平头老百姓的意思,现在的词义早就变了。

百姓在五帝时期,就是指所有的‘有姓者’。比如姓姬的,姓姒的,姓姜的……黄帝打破了九黎部落的‘黎民’制度,建立了百姓制度,自己的族人、后代分封到各处,并且封他们全新的姓。

初期大概十四个吧,统称百姓。不是这十四个姓的,不算百姓,哪怕你有别的姓。

后期姓越来越多,但都是各种帝的子嗣分封。

其实,是阶级洗牌了。本来蚩尤统治的制度,是所有人都是‘黎民’,也就是‘黑头人’,‘黔首’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所有人都姓黎,氏族间只有细微区别,从部落名就看得出来:黎贪、黎巨、黎廉、黎破……

黎贪部落就是蚩尤氏掌管,同时也是九黎(所有黎)的共主。

黄帝击败蚩尤后,这个制度就变成了百姓制度,从所有人是一家人,变成了无数家人……虽然大多都是黄帝的后裔掌管,但社会也因此复杂起来。直至五百年以后,不是一家人了……

真正开启私天下,把公有社会转入私有社会的不是大禹,而是黄帝,当然,这是极为先进的。

分封百姓,实则分封诸侯。百姓在当时是权贵者,不是黄帝或后来各种帝封的姓,而自己随便取得姓,则不算姓。大量的非‘百姓’,只能称为民。

姓就那么点,当时的人都倒背如流。要是有人穿越到上古,说自己是百姓,人家不仅不会怠慢,当地的贵人还会接待你,并询问你来自荀还是任,你张口就说自己姓马,人家脸色一变,一听就知道百姓中没有这个,认为你在羞辱他,说不定直接喊人道:把他马拖出去祭了。

扯远了。

总之称呼颛顼的,不一定是黑帝本人,虽然通常黑帝一个人就可以代表整个部落,但这个词本身是称呼一个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