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第6/30页)

什么文王,早期作者根本不认识。

但是因为山海图和山海经是陆续流传,并总有新的后人根据图往上填理解。

所以后面才会有那些明显感觉重复议论的文字,连格式都一样。

一个西周的贵人,一看图上的狄山,考证了一下心说:诶?这不汤山吗?

于是写下自己的注释:说文王也葬在这,现在叫汤山……

然后也列举了山里的动物有这些这些,其中动物列举中,大多数重复,只比前半段多了两种动物。

这是典型的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座山写下的不同时代的描述。

同样的状况,在好几个经都出现了,比如有个地方写了成汤伐夏桀。

写这些话的人,绝对不是第一批作者。

我称之为第二代作者,第二代这些人还算不错,他们至少在模仿山海经早期作者的文风。

不像第三代作者,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人,直接往上加自己的想象了,直接把一些东西艺术加工了,强加了主观臆测。

‘夸父不量力’这种话,就是第三代作者加入的。

得亏现存山海经中,还有第一批作者所写的‘夸父与日逐走’这种冷静文字留存。

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最早山海经只有图,没有字,都是后来加的。

我想说,只有图的话,谁能写的出山海经?

相貌可以看图写,叫声呢?后人是怎么知道叫声的?还有一座山叫什么名字,这个难道是光看图就能知道的嘛?

所以画图者,至少同时期就有人配图写了文字。

总之上古有人画了图,还注释了少许的文字,可能很少很少,但一定有。

那批文字,是最冷静和简洁的。

之后夏商西周的人总结一遍,春秋战国的人总结一遍,再加上删除了很多,以及失传了图,所以山海经现在才真伪交加,虚实难辨,荒诞离奇。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子、庄子这伙人,就是特别有瑰丽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文人。

他们的存在,使得山海经多了不少主观艺术加工的文字。

回到玄冥。

其实很好解释,帝俊后裔禺豸虎是东海神,而在大荒北有个儋耳之国,都是禺豸虎的后裔,姓任,吃谷子。

禺豸虎的后人禺强,也就是玄冥,成了北海神。

其中禺豸虎则乘两黄蛇。玄冥乘两赤蛇……也乘青蛇。

可能就是一代作者写赤蛇,二代作者一看图,寻思这颜色大概是青色吧?于是写青蛇。

就这么简单,图的颜料黑化了。

总之,以上一切,都是我想说:山海经有一个或一批上古超级作者。一些矛盾或重复的地方,都是夏商周时期的普通作者写的。

我为什么说一个超级,一个普通呢?

因为一个是看了实物写的,一个是看了图写的。

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很难想象,山海图与经,是怎么写出来的。

最早的作者,仿佛周游了全球……

因为山海经是一本全球性的地理风俗志。

关于这一点,山海经原文竟然略有提及。

《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同上,‘一曰’之后,我们可以视为夏商周使其的二代普通作者写的,他们看图不知道这个‘帝’是谁,而根据他们那时期的传说,觉得应该是大禹,所以就加了后面那一句。

前面我说了:你们这些二代普通作者写的,我不听我不听。

我不管前半段是不是原初版本,但至少‘一曰’后面,绝对不是原初版本,而是起码夏朝以后了。

不得不说,‘帝命竖亥步’这段话牛逼大了,从东极走到西极,丈量路程,这是上古时期干出来的事?

有专家表示,帝指的是舜帝,命令竖亥用步子丈量全国,从东走到西。

但我想说,他步量的绝对不止全国,而是整个大荒海内外。

乃是从美洲极东,跨越亚欧,量到非洲极西。

很简单,人家步数都写了,算一下呗。

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这对于写山海经的时代而言,完全是个天文数字。

因为假设竖亥一步是四十厘米,他也至少走了二十万公里。

有人说,可能他一步很短,实际没有走这么多里路。

OK,那我们削弱他一波,假设竖亥一步只跨十厘米,他也走了五万公里。

而地球赤道周长也才四万公里。

他到底在步量啥?

倘若他走了弯路,是一条曲折的路线,那么大抵正好就是横跨了所有陆地……从美洲走到亚洲又走到非洲的路程,也就是绕了地球接近一圈。

不能再削了,十厘米什么概念?一根普通的香烟都有十二厘米……

竖亥哪怕是个侏儒,也不至于一步才十厘米。

四十厘米都算少了,所以我倾向于他至少走了二十万公里。

无论他有没有环游世界,他也绝对不只是在丈量国内。

他不管怎么绕路,走二十万公里本身就已经非常离谱了。

因为现代人大多一辈子也走不完这么远的路。

一个人假如从二十岁开始出发,坚持每天走十二公里,七十岁可以走完。

那他怎么步量呢?难道真一步步地数?

不是,古人比我们想象的强多了:‘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原文已经告诉读者,竖亥是怎么走的了,他先走完一座山,之后眼睛看着另一座山,伸出手指着,通过相似三角形测距,可以计算出两座山之间的大概距离。

这也解释了为何竖亥能完成这个任务——数学帮助了他。

但是,即便用这样的方法。

他首先也得看得到附近的另一座山……除非他有卫星之眼,否则他还是得老老实实从极东,走到极西,充其量少绕一些路,让有些看得见的山就不用亲自走一遍了。顶多,少走百分之二十的路。

再说,即便数学工具可以帮他,但极东到极西,经过所有山的这条路程是没变的!依旧是二十万公里……所以这记载无论如何,也是在丈量全球。

因为,哪怕是以二十一世纪的我国领土来计算,全国的周长也只有四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