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火柴天堂(第3/9页)

“那个时候。”方可寒说,“我做梦都想长大以后像武艳那样遇上一个戴明。”

“他们俩现在在干吗?”

“开始都在工厂,现在戴明就在楼下开了间小卖部,武艳好像是在饭店上班,他们住的是你们家原来那间房。”

“噢。”

“进来坐坐吧。”她打开了日光灯。

“你爷爷奶奶呢?”

“爷爷前年死了,奶奶现在常常住我姑姑家。”

“噢。”

“喝水吗?”

“行。”

她倒水的时候突然弯下了身子,蹲在地上一动不动。我说:“方可寒?”然后看见一滴血滴在地上。

“没事。”她仰起头面对着天花板,“都是那个狗杂种,推得也太狠了。”她洁白成苍白的脖颈上有一抹血痕,延伸着,直到她美丽而嶙峋的锁骨。

“要不还是去医院看看吧,可能是碰伤了,得上点药什么的。”

“哪儿那么娇气。”她笑笑,“我又不是你的宋天杨。对不起我忘了,不该戳你的痛处。”

“去死吧你,”我说。

“江东。”她把一团卫生纸塞进鼻孔,“我会记住,你是第一个为了我跟自己女朋友分手的男孩。”

“夸我呢还是骂我呢?”我笑,“有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儿。”

“妈的你取笑我——”她大笑,一小股血又溅出来,那团卫生纸一下就变红了。

日光灯在我们头顶嗡嗡作响,那响声由无数声音的斑点构成。急诊室年轻的小医生躲闪着方可寒热辣辣的眼神,“要是像你说的,你最近还常常发低烧的话,星期一来查个血象。”

“血象?”方可寒绽开了她注册商标式的微笑,“那是什么东西?”她特别把声音调整到一个微妙的角度,完全是出于职业习惯,就像某种本能。

我们都在肖强的店里,我,江东,还有肖强。方可寒不会再来了,至少近期内不会。

肖强已经抽到第五支烟,还是一言不发。

“就像演电视剧一样。”江东突然奇怪地笑笑。

室内寂静。只有蔡琴在唱歌。

“当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相送的野花——”

我又感觉到了那种巨大的寂静。江东的手突然摸索着伸了过来,扫着我的指尖,最后终于抓住了我的手。

他的手还是那么大,可是很凉。

周雷的手很细致,但绝不娘娘腔,它有种烘干机里的热气的质感,让人舒服。虽然“幸福”和“舒服”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但至少这舒服令人快乐。

我说:“周雷,张雯纹死了。”

他问:“谁是张雯纹?”

我原谅他。他最近被简历面试招聘会搞得焦头烂额找不着北,总是喜欢把头枕在我的腿上装死。

“什么记忆?就是那个《蓝色生死恋》!”我一点一点抚弄着他的头发。他闭着眼睛,很舒服的样子。“想起来没有?”我问。

不回答。原来睡着了。这人真有福气。

病房里的楼梯很长,有时候我总觉得只有音乐才能把这种长描绘出来。我站在楼梯的拐角,身后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多年前,方可寒就是从这儿离开的。

杨佩宁静地对我笑笑,“宋天杨,我还真挺舍不得你的。”她终于要跟着小杜走了。叶主任对她说:“咱们科的护士,只有你和天杨是大学毕业,留下来的话会很有前途,其实出国很辛苦。”她说我知道。我总觉得是张雯纹最终促成她这个决定的。她问我:“宋天杨,你是不是觉得我这人——有勇无谋?”

其实我知道她一定会后悔,但是我还是真心实意地说:“‘谋略’这东西,怎么说也可以培养;可是‘勇气’,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她含着泪给了我一个百分之百的拥抱。

没有了杨佩大说大笑的声音的走廊空了很多,夏日的阳光细碎地斑驳着,我背后那扇门上的白色油漆已经黯淡,在我第一次推开它的时候它还整洁如新,还静若处子,梳着两条麻花辫的我站在它面前,正午的三月的阳光像瀑布一样倾泻着。

方可寒半躺在病床上,黑发垂了一枕头。“宋天杨?”她很意外,“怎么是你?”

“你,好吗?”当然不好,但我该说什么?我不像她,我应付不来这种场面。

“好。”她细细地端详着我,“宋天杨,好久不见,你好像瘦了。”

其实这话该我对她说才对。我说:“都是高考闹的。”

“你准备报哪个大学?”她问。

“没想过。”

“那总想过想去哪个城市吧?”

“大点儿的,人多的。”

她笑了,“我也一样,喜欢特别大的,人特别多的地方。”

在后来的日子里,陌生的城市变成了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我说经常,没错,渐渐地,我每天都会去看她,跟她待一会儿,到后来是真的聊得很热闹。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我可怜她,还是因为我好奇,还是因为我想知道是什么让她拿走了我的江东,还是因为——我知道她也许快死了,我对“死”这样东西心存敬畏?可能都有,可能都不是,我想不起来了。

有一次我无意中说起我的爷爷奶奶,无非是些关于老人家的记性和笑话。我爷爷打电话给一个老同学:“你老伴儿身体还好吧?什么?不在了?什么时候的事儿怎么也不通知我?”奶奶在旁边急得跺脚,“你上个月不是刚刚参加人家的追悼会嘛!”

这个笑话让方可寒开心得很,然后我才知道,她和我一样,也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孩子,于是我们就谈起了我们的童年。我说我觉得跟着老人长大的孩子,会对“岁月”这东西更敏感。

“真的?”她歪着头想了一会儿,“我倒不觉得。”

“不过,”她继续说,“上了年纪的人有他们自己的那一套。你觉得是跟‘时间’啦,‘岁月’啦这些东西有关,他们自己倒是不会这么觉得,就好比——你觉得什么‘岁月如梭’,什么‘逝者如斯’这种词儿是讲他们,可他们觉得这些词儿说的是另外的东西,我也说不好,给你讲件事儿算了,”她笑笑,“我从来没跟任何人说过。”她讲话的时候眼睛会奇异地发亮,像是停电的室内突然有人按亮了打火机。

她说她十二岁之前,一直是跟着爷爷奶奶睡一张大床,因为她们家只有一个房间。十二岁之后,她奶奶在家里挂上了一个布帘,晚上帘子一拉,就把她到晚上才撑开的行军床和爷爷奶奶的床隔开。房间被挤得满满的,她的身体紧紧地贴着冰冷陈旧的墙壁,那是她十四岁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