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2/10页)

黄一平拟任海北县委书记职务,在阳城官场还是有些出人意料。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像黄一平这样的秘书,从大学课堂,到中学讲台,再到机关,几乎没有什么基层管理经验,居然一举坐上县委书记的位置,委实有点一步登天的意思。

平心而论,县(市)、区委书记说起来是个苦差事、难活计,其实那只是相对于高层次的机关干部而言,而且比较的只是辛苦、操劳程度。事实上,就权力的大小与覆盖面来说,就是省里的厅长、国家部委的局长,都未必堪与县委书记手上的权力相匹敌,更别说普通机关的处级官员了。不论多小规模的县(市),也不管其贫穷、偏僻到何等程度,却几可等同于一个独立王国,不仅各类机构一应俱全,而且权力运作空间很大,受到外界的干扰、制约又小,县委书记的自主、自由度堪比小国君王。况且,就岗位的重要性与发展前景而论,县委书记也绝非同级其他位置能比。如果一位官员没有在县委书记职务上历练过,通常鲜有晋升到地市、省部乃至更高层级的可能。因此,很多人都视此台阶为官途的一个必备基石。当然啦,县委书记岗位对官员能力、水平的锻炼也毋庸置疑。别人不谈,就说廖志国本人,正是因为在县长、县委书记任上蹲了不少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政绩,这才有了平步青云的今天,也才敢于在阳江、阳城两地搞出如许大的手笔。其间,就是遇到再大的矛盾也能举重若轻。相比较而言,冯开岭就是因为缺少这个经历,上升得总是有点磕磕绊绊,遇事处置起来也难免优柔寡断。

县委书记一职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就会被很多人紧盯、惦记。像阳城这种地级市,别看处级机构上百,处级官员上千,真正的县(市)、区委书记却只有十个,而且于树奎们霸在上边一呆就是十年八年。许多已经在正处位置上坐过多年的干部,包括市委、市府的副秘书长,纪委、组织、宣传、政法等重要部委的副职,以及若干办、局的正职,早已脚踮得生疼、脖子伸得酸痛,内心里无不希望过一把县委书记瘾。故而,于树奎离开海北的消息一出来,马上就引起了阳城官场的极大关注,许多人的巨光齐刷刷盯紧了空出来的这个书记职位,其中有人甚至已经着手行动了。

廖志国知道其中利害,不敢怠慢,马上指令还没到政协上任的赵瑞星:“赶紧运作,让黄一平快点进入程序,让那些人早早断了海北县委书记的念头。”

赵瑞星刚刚荣升市领导,正当劲头十足,操作这种事自是尽心尽力。他以前所未有的最快动作,马上按照廖志国的意图,走了应走的民主推荐、测评程序,也搞了假模假式的各种投票,还拉了几个候选人作为陪衬参与考察。等到黄一平的名字尘埃落定,阳城官场诸公总算认清形势——原来这个位置早已姓黄,别人谁也不必记挂!于是,那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者纷纷识趣而归退。

当然,通过此事也又一次证明,在经历过种种风浪之后,廖志国此际在阳城的根基已然坚如磐石,他想让自己的秘书做个县委书记,谁又能拂逆其意呢?

57

黄一平的任职,在省委组织部出现了波折。

省委组织部在审核黄一平简历时,发现其缺少必要的基层工作经历,因此而对其任职资格提出了质疑。

如此,倒是出乎黄一平意料,也超出了廖志国的权力范围。

按照现行干部管理体制,县委书记虽然只是正处职,同地级市机关、部门的同级官员却有些区别。上边刚刚说过,县委书记作为一县之最高首领,治下人口少说十万八万,多则百万以上,工农商学兵样样皆备,农林牧副渔行行俱全,怎么说也是名正言顺的一方诸侯。况且,在当前一元化领导体制下,地方权力基本集中于党委之手,而党委之权又往往聚焦于书记一人。像书记这样的官员,不仅肩负的责任重大,而且其个人素质对一个地区的影响也不容小视。因此,对这部分官员的任免、管理,大多实行省、市共管体制。在有些省份,县里党政正职官员,主要由市委主管、省委组织部门协管,即日常管理与考核基本在市委,任免则需要在省里报批、备案;有些省份更进一步,实行省、市共管,即干部的任免、考核由市委与省委组织部门共同负责,联合操作;还有些省份则又进一步,除了日常管理由市委与省委组织部共管之外,任免事项还需要经过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实际决定权完全归省。此举,也更为彰显出一县党政大员的重要。

N省的情况,基本上是第一种情形,即县委书记的任免主要由市委负责,省委组织部履行审批、备案程序即可。一般情况下,这种程序只是走个过场,很少有遭遇否决的情形。

黄一平的任职,在阳城市一路绿灯,报到省委组织部后,却迟迟不见下文。本来,黄一平认为,省委组织部主管市县干部的年副部长,是冯开岭的老朋友,对自己的情况也很熟悉,即便不会主动过问、关心,至少也不可能阻拦吧。因此,他压根儿没将省里这一关放在心上。当然啦,黄一平之所以没有主动联系年副部长,心里还有一个顾忌:当初,冯开岭竞争阳城市长遭到对手举报,差点牵连了年副部长。自己作为秘书虽然最后做了替罪羊,可毕竟很多事情是主办与经手人,总感到出了问题难辞其咎,有些无颜面对年副部长。事实上,自从回到市府担任廖志国秘书,他也就再也没见过年副部长,更加不谈相互联系了。

省委组织部的信息很快反馈到阳城:在讨论黄一平任职事项时,主管市、县干部的有关处负责人提出,黄一平是教师出身,长期担任领导秘书,除了有过短期挂职经历,并未真正在基层任过主官、实职,不是县委书记的合适人选。材料报到主管此事的年副部长案头,既未说行,也没说不行,就此搁在那里不动了。这一搁,何时是个期限谁也说不准。为此,廖志国曾亲自给省委组织部打过电话,那边表面很客气,说是还要再研究一下,实际上仍然不肯放行。

黄一平开始并没当回事,心想所谓研究一下,也许搁那么几天就行了。后来,省里多个渠道传来的信息并不令人乐观,他这才知道,自己要想顺利任职海北县委书记,还是不能轻易跨过那个年副部长。于是,他悄悄驱车南下阳江找到老领导冯开岭,请求他给年副部长打个电话疏通一下。

冯开岭似乎早有准备,笑笑说:“这么大事,就打个电话?你也太天真了。走,我和你跑一趟省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