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1.从默默无闻到一战成名(第2/3页)

军阀也好,军头也好,不管后来腐化成什么样子,但他们最初在军队里的时候,由于都是贫苦百姓出身,没有背景,只有背影,要想建功立业,只能靠英勇和忠诚。张勋也属于这类人,每次打仗的时候他都冲锋在前,为人也非常忠厚老实,大家都觉得这个孩子不错,所以他就一路升官。适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各种各样的仗永远都打不完,张勋打完了镇南关大捷之后,又被调到了北方继续打仗,甲午战争的时候,张勋又跟随义军英勇抗敌。大家都知道,义军在甲午战争的时候还是比较强的,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只有义军是没有被打崩溃的。张勋身为光荣的义军中的一员,后来又在东北跟日本人打了两次,屡立军功,到他最后投奔北洋的袁世凯的时候,已经是个三品的参将了。

不过,靠军功升上来的三品,跟文官的三品是无法相比的,文官升到三品就能直接面见皇上了,可军功升的三品基本没什么大用,只要你跟随的那支部队一解散,你就什么都不是了。于是张勋以三品参将的身份投奔向袁世凯的时候,袁世凯正在小站练兵,张勋就成了袁世凯手下的一个营长,而且还不是主力营长。小站练兵一共只有几千人,其中的主力营长后来都成了北洋军阀里的大军阀,比如冯国璋、段祺瑞等,他们都是步兵营长。而张勋不是北洋的嫡系,所以当不上主力营长。什么叫北洋嫡系?就是从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学堂毕业的人,他们就是北洋嫡系,冯国璋和段祺瑞都是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军校生,属于北洋的正根嫡系。张勋出身草莽,一路南征北战,虽然他算是早期投奔小站的人,在北洋军阀里能算上早期的老臣,但他不是北洋的真正嫡系。

除此之外,张勋不受重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年纪实在是有点大。大家算一算,他投奔袁世凯的小站、当上营长的时候,都已经41岁了,和他同级甚至比他级别还高的人,基本上才二三十岁,张勋比袁世凯还大五岁,袁世凯是整个北洋系的大佬。所以在北洋系里,大家每当喝酒的时候都尊称张勋一声老大哥,张勋自己也以老大哥自居,但在大家心里,其实根本没把张勋当老大哥,就是把他当成一个土包子,总之他的身份非常尴尬。有趣的是,在张勋未来复辟的时候,将要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大角色——黎元洪,反倒是北洋最开始的水师学堂毕业的,但黎元洪专门跟北洋嫡系的段祺瑞对着干。黎元洪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跑到军舰上去当大车,他服务的军舰就是“广甲”号,“广甲”号先在广东水师服役,后来又参加了北洋水师,结果甲午海战的时候被击沉了,其实不是被击沉的,而是逃跑的时候自己触礁沉没的,黎元洪后来被救了起来,投奔了张之洞,后随他到湖北参与编练新军。总之,他转了一大圈之后,居然成了北洋的大对头。

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北洋”二字到底是怎么定义的。我索性就在这里解释一下,好让大家知道所谓的“北洋系”统治了中国那么多年,究竟是怎么回事。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开始对外通商,负责管理通商口岸的大臣,就被命名为某某大臣。一开始还不叫“北洋大臣”,但是后来发现出了很大的问题,比如天津教案等,大家意识到,这些通商大臣如果只管通商,不管地方上的事情话,协调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外国人复杂极了,有商人,有传教士,还有教堂,等等,通商大臣如果不能管理地方上的事情,他的权力就太小了,导致当他得罪了外国人的时候,地方官也不会配合他,外国人又要跑过来打我们,问题愈演愈烈。在晚清的时候,洋人太重要了,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同治年间,朝廷干脆就把通商大臣提拔起来了,直接改成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这回就叫作“北洋大臣”了。所谓的“北洋”,其实就是在北方处理洋人事务的意思,与之对应的还有南边的“南洋”。

“北洋大臣”负责管理一切通商事宜,还同时由直隶总督兼任,所以晚清的时候,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了权倾朝野的最大的官。都有谁担任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呢?大名鼎鼎的李鸿章。整个北洋实际上就是李鸿章办起来的,甚至有一种说法,有些历史学家干脆直接说,甲午战争其实不是中日之间的战争,而是李鸿章跟日本人之间的战争,因为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人打的主要就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李鸿章的淮军以及由淮军训练出的新军,等等。李鸿章的下一任是荣禄,再下一任就是袁世凯。袁世凯的权力之大,要管到直隶,管到山东,管到奉天,也就是辽宁,所以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各种北洋的附属产物都兴起了,如果说是李鸿章奠定了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和北洋水师,袁世凯则奠定了北洋的新军、北洋大学等。

所以,张勋投奔了袁世凯之后,他心里就一直觉得,世界上最牛的官衔就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也是后来张勋复辟失败的一个重要伏笔,因为他觉得袁世凯的这个官衔简直太重要了,太令他向往了,所以他忠心耿耿地跟着袁世凯干,越干越大。如果说张勋这个人有什么优点的话,那么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有着中国传统军人的那种忠孝节义的道德,当然这也是整个北洋系统所有军人都有的特色,包括后来被骂成“三一八惨案”的罪魁祸首的段祺瑞,以及吴佩孚,他们都有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念,因为那是中国的传统军人所受的最基本的教育。正因为张勋的忠诚和勇敢,所以尽管他不是北洋的嫡系,袁世凯还是比较喜欢他的,张勋被提拔得很快,被派到了南方去升官。

北洋系从小站练兵开始,逐渐变成了北洋三镇、北洋六镇,都由袁世凯嫡系的北洋系军校生掌管。当然了,北洋系里也有很多像张勋一样的非嫡系人才,还有从捻军里起来的姜桂禵等,袁世凯是怎么安排这些非嫡系的人才的呢?把他们派到外围去提拔,比如安徽和江苏的前线,张勋被派到南方去带领武卫右军。管理武卫右军这个名号张勋非常满意,他后来一直保持着这个名号。武卫右军的意义究竟有多重要呢?在李鸿章逝世之后,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荣禄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紧接着八国联军就要来了,荣禄把整个中国北方的主力部队,整编成了五支部队,其中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就叫作武卫右军。八国联军一来,除了武卫右军负责在山东剿义和团、没能上前线以外,其他四支的武卫前军、中军、后军和左军全部被派往前线,全部覆灭,包括聂士成和董福祥等将领,全部阵亡。最后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军队,只剩下了袁世凯的这一支北洋新军,所以袁世凯才能够迅速地权倾朝野,成为最有实力和权力的人,结果袁世凯把这支最重要、最光荣的部队的首领头衔给了张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