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1.从默默无闻到一战成名(第3/3页)

随后,辛亥革命爆发了,当时张勋正好驻守在南方。大家应该都知道,辛亥革命的火烧到全国之后,绝大多数地方的清朝官员都是一剪子把自己的辫子剪了,直接从巡抚变成了都督,或者从总督变成了都督。或者从新军的协统变成了都督,黎元洪就是从新军的协统摇身一变成了武昌起义的大领袖,阎锡山从新军的一个小军官摇身一变成了山西的都督,还把山西的巡抚陆钟琦给打死了,很不幸,这位陆钟琦就是我外婆的爷爷,这已经算是整个辛亥革命里为数不多的流血事件了。辛亥革命其实就硬碰硬地打了两仗,其中一仗是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领导的。

所谓的“北洋三杰”,又被称为“龙、虎、狗”,“龙”是王士珍,“虎”是段祺瑞,“狗”是冯国璋。其实这三杰都不太能打仗,或者应该这么说,今天回头看一看,整个北洋军里面都没有什么杰出的将领,北洋军的第二代里还出了个比较能打的吴佩孚,第一代里包括“龙、虎、狗”在内,都没什么能打仗的。我觉得别说“龙、虎、狗”了,他们连蛇都称不上,都缩头缩尾的。这三个人里唯一还算打了一次漂亮仗的,就是冯国璋在辛亥革命时打下了武汉二镇。冯国璋带领的是北洋军最精锐的第四镇全部及第二镇和第六镇各一个混成协,“镇”就是师,北洋六镇其实就是六个师,“协”就是旅,黎元洪就是驻守在武昌的一个旅的协统,也就是旅长,所以冯国璋打武汉二镇的时候,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打下了汉口和汉阳,随后就不往前继续打了,因为就开始南北议和了。

最惨烈的是革命军进攻南京的这第二仗,这也是让张勋彻底成名的一仗,因为张勋就是驻守在南京的将领。辛亥革命的时候,凡是革命军进攻的地方,驻守各地的官员都要事先跟革命军聊一聊,至少也相互通个电,因为辛亥革命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以有些满族的官员没法再变成都督了,干脆就收拾收拾东西,在革命军到来之前跑路了。在南京,两江总督没跑,张勋也坚定地留了下来,他在南京率军与革命军血战,而且自己亲自挥舞着大刀,亲自指挥城防,亲自登城督战。南京跟武汉不一样,武汉是北洋军占据绝对的优势,而南京压根没有北洋军的主力,北洋军的主力都去了武汉的前线,张勋手里只有3000多人吧,而且这3000多人也不是北洋军的嫡系,应该说连新军的主力部队都称不上,而围攻南京的是新军的第九镇。

当时,全国新军里最精锐的有八九个师,其中袁世凯手下的第一师到第六师,是最精锐的北洋六镇,还有武汉地区的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真正组建好的只有北洋六镇、武汉的第八镇、南京的第九镇和南方的另外一个镇,只有这九个镇是真正组建好的,本来想请德国人来当顾问进行训练。小站时期袁世凯就请了德国人来帮忙练兵,训练新军。当时德国人计划帮中国训练出36个镇,但到了辛亥革命的时候,只组建完成了九个镇,其余的都还只有一个协,比如黎元洪担任旅长的第二十一协,实际上就是还没组建完成的第十一镇。按理说每一个镇应该有两个协,第十一镇应该有第二十一协和第二十二协两个协,但第二十二协还完全没有。结果不论是武昌的第八镇,还是南京的第九镇,新军里基本上都是革命党,北洋军里虽然也有革命党,但远没有南方的长江流域这么严重,北洋军里的少量革命党很容易就被清除了。东北也有很多革命党,但张作霖这些人也很能折腾,所以东北的革命也没干起来。

真正的由革命党掌握的新军,最重要的就是武汉的一镇一协,以及南京的第九镇,清朝的大员们当然知道这几支新军里有好多革命党。清朝对于新军的管理特别有意思,对于第八镇和第九镇这些革命党比较多的新军,清朝也训练他们,也给他们武器,但是基本不给他们子弹。像张勋带领的这些巡防营的旧军,虽然武器和装备没有新军好,但是子弹充裕。其实张勋的武器也还不错,有毛瑟步枪,也有克虏伯炮。于是,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新军都面临着没有子弹的窘境,不论是武昌起义还是其他起义,革命军每到一个地方,最先要攻克的就是军械库。正是因为如此,张勋才能在毫无人数和武器优势的情况下,坚持守卫了南京长达二十来天,甚至打到一半的时候,革命军里的很多人都觉得攻不下南京了,因为张勋太凶猛了。

虽然南京打不下来,但辛亥革命的整体形势实在是太好了,原本各省的代表想要聚在南京,后来大家索性都跑到武昌去开会了,先定下了中华民国的政府组织法,也就是初步的宪法,然后选拔各种人才等。选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得到了南京光复的消息,于是各省的代表赶紧跑到南京去继续开会。孙中山也回来了,黎元洪也跑来了,这才有了后来的南京临时约法,还有中国的宪法起草和独立宣言,也都是在南京颁布的。

然而张勋虽然被革命军打败了,但他在临走前,还是干了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他居然是全建制撤退的。所以,张勋在打仗方面还是非常厉害的。虽然第一代北洋统帅都不太能打仗,但是矬子里拔将军的话,还算能打仗的只有两个人,那就是冯国璋和张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