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机遇来临:AI先行的创新与创业(第2/10页)

美国政府也不甘落后。2016年10月至12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连续发布了三份人工智能战略报告,分别是《为未来人工智能做好准备》《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和《人工智能、自动化与经济》139。

白宫认为,生产率增速放缓和收入增速放缓的问题正困扰着大部分发达国家,而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技术,是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广泛提高美国人的收入与生活水平的关键。考虑到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一个最为重要的发展时期,美国政府需要为科研、产业、教育等领域的相关发展提供一个战略方向上的指导。为此,《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140提出了七个重点战略方向:

·策略1:对人工智能研发进行长期投资。将投资重点瞄准在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上,推动发现和深入了解,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策略2:开发有效的“人—人工智能”协作方式。大部分人工智能系统将通过与人类合作来实现最佳绩效,而非代替人类。需要开展充分研究,从而达到人与人工智能系统间的有效交互。

·策略3:理解并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我们期望所有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遵循和人类相同的正式与非正式道德标准。研究理解人工智能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并开发用于设计与伦理、法律和社会目标一致的人工智能研发方法。

·策略4: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在人工智能系统广泛应用之前,需要确保系统能以可控的、明确的、已充分理解的方式安全操作。需要深入研究以应对人工智能系统所存在的威胁,设计可靠、可依赖、可信任的系统。

·策略5:开发人工智能共享公共数据集和测试环境平台。训练数据集的资源的深度、质量和准确度极大地影响人工智能的性能。研究人员需要开发高质量数据集和环境,并使可靠访问高质量数据集以及测试和培训资源成为可能。

·策略6:建立标准和基准评估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基准、试验平台和社会参与是人工智能进步的基础,它们将指导及评估人工智能的进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形成一系列可评估技术。

·策略7:更好地了解国家对人工智能研发人才的需求。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一支强劲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要更好地了解当前及未来人工智能研发对人才的需要,以确保有足够的人工智能专家应对计划中概述的战略研发任务。

白宫发布的三份人工智能报告,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值得其他国家科技战略规划人员研究。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美国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历来有限。历史上,发生在美国的历次技术革命更多都是由科研机构或企业主导,而非政府主导。奥巴马在任时的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在特朗普上台后,到底还有多少政策持续性,更是值得怀疑。

《人工智能时代》的作者杰瑞·卡普兰就完全不相信美国政府发布的所谓战略规划能有多大的约束力。杰瑞·卡普兰介绍说,许多年以前,美国启动了一个叫作“第五代计算机”的项目。日本政府也认为他们需要做类似的事情。政府认为他们可以主持建造所谓的第五代计算机——拥有大量CPU单元以提高性能的计算机。美国政府一度大力推动计划的实施,但这个计划从未变成现实。日本政府所做的类似努力让日本经济倒退了好几年,因为他们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却收效甚微。2009年,奥巴马总统启动了一个投资太阳能的项目。政府决定去做投资,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政府在不同公司投入了资金。在这些公司里,有一家叫Solyndra的公司拿到了5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大多数来自政府。但这家公司在2011年倒闭了。当时,政府和民主党饱受批评。奥巴马总统的声誉遭受严重打击,因为是他推动设立了这个项目。能源工业在这些公司身上投入巨资,却因此而损失了数亿美元。141

杰瑞·卡普兰认为,当我们看到美国政府的类似计划时,我们必须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美国所谓的政策,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群拥有美好愿望的人召开了一次政府会议,并发布了一些相关文件。这些东西通常并不具有约束力。白宫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他们必须劝说工业界,劝说人们去做这件事。中国的公众看到美国公布了什么人工智能国家战略,也许会很焦虑。中国公众会想,我们也需要在这个领域做些什么,因为美国政府认为这很重要。但是,这种报告和政府声明在美国和中国的意义截然不同。中国政府拥有比美国政府强大得多的能力来将计划付诸行动。

显然,在讨论所谓“国家科技战略”的时候,我们需要认清不同国家在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时不同的角色和行动能力。对中国来说,政府和整个社会一向注重科技发展。今天是一个最好的将AI提升到科技发展战略层面,加强全社会协作与资源共享,发挥人才优势,快速占领AI产业制高点的机会。

从谷歌的“AI先行”看科技企业的AI战略

假如在互联网公司里找一家总是引领科技潮流的“前沿标杆”,那很多人都会想到谷歌。这绝不是因为谷歌有免费的美食和乐园一般的办公环境。谷歌之所以为谷歌,最重要的是,无论在哪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中,谷歌几乎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先机,早早建立起领先竞争对手一两年乃至三五年的巨大技术优势。

当年,在移动互联网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谷歌高层就极为重视,连续通过自研与收购相结合,为移动互联网打造了Android操作系统和Chrome浏览器两大基础平台。2009年前后,当i Phone手机和Android手机刚刚出现在普通人视野之中的时候,谷歌内部就要求大家按照“移动先行”(Mobile First)的战略来安排产品设计和技术布局,包括最核心的搜索引擎、地图、You Tube等在内的全系列产品早早就与移动应用场景接轨。拿产品用户界面来说,早在移动用户占比还不足全部流量的40%时,谷歌内部就要求所有产品的用户界面必须重点适配当时还特别狭小的手机屏幕——这一决策对谷歌产品的全面“移动化”至关重要。

要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评论者经常嘲笑谷歌错失社交网络的绝好机遇,也经常揶揄谷歌连续关停Google Reader等人气产品。如果只看具体的应用级产品,谷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确实毁誉参半。但如果上升到战略层面,那么,谷歌对互联网技术大格局的认知之早、把握之准,实在是傲视同侪,比竞争对手高明太多。这就是谷歌能够顺利跨越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型关口,始终保持全球领先优势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