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学生作文中的说理(第2/4页)

首先,想一想你要收集哪种邮票。每年发行的新邮票有几百种。你可以集一个国家的邮票,也可以集一个题材的邮票,例如,各种交通的邮票,或者一种交通的邮票,如船只。

接下来,你需要几件集邮的东西。你需要集邮本、邮票夹和能粘贴的集邮用纸。用小钳子夹邮票就不会有损伤,用放大镜可以看清邮票的细部。有了这些就可以集邮了。

最后,你可以这样得到邮票。一个办法是上邮局,看看那里展览的邮票。也可以找一些旅游杂志或上网找找哪里有卖邮票。你可以买整袋的邮票,然后自己分类。不要忘记告诉你的朋友、邻居和家人你在收集邮票,他们可以把信件上的邮票给你。

你知道了怎么集邮,什么时候开始集邮都行。集邮是有趣的爱好,它可以帮你走遍美国,也走遍世界。

五年级的作文比四年级的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几乎是一个飞跃,其中的一个特点是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章法的格式意识也更明确,条理和逻辑也更清楚。从初中到高中,开始写比较正式的格式随笔,要求也更高一些(可参见第十一讲“说理是一种公民教养”中的一篇中学生辩论文)。小学的写作教育可以说是说理的前期教育,特别重要,因为少年时期人的思维习惯正在形成,古罗马老师收学生,碰到前期教育不好的学生,即使肯收,也要收取双倍的学费,因为老师不仅要教学生好的习惯,而且还要去掉他的坏习惯,而这比培养好习惯要更困难。

大学一年级的作文

大学生在学校里也学习写“论文”(paper),“格式化随笔”与“论文”在结构和语言上有一些共同的要求,但也有区别。格式化随笔侧重于表达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而论文则注重于陈述客观的事实和发现。所以有的老师会叫学生尽量在论文中避免个人化的话语方式,如在句子中避免用“我”作主语,而在格式化随笔中则不必如此。就公共说理的教学作用而言,学习写格式化随笔更为基本,教学作用要超过论文。格式化随笔更能让作者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理由,这是由于它与随笔的渊源关系。随笔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写作形式,这个传统富有人文意义,帮助形成了与今天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联系的写作形式。

随笔是一种体现主体意识的个人写作,它无须遵守任何宗教、政治的教义和教条,写作者可以自由地陈述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看法。它平等地对待读者,是写作者在“试着”(法语essayer)说服他人,坦诚、平和、真实、理性,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由谈”,因此成为一种交谈和谈论的方式。法国作家蒙田是第一个称自己的写作为“随笔”的,他说自己是在尝试着把真实的想法以合适和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他的随笔集因此也有被翻译成《尝试集》的。

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随笔培养的是学生仔细阅读、思考、分析和理性、逻辑说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人文教育的写作不把写作只当作一种私人的文字,而是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所说的“书面形式的公共话语”。这也就是说,作文写下来的文字是给别人阅读的,作者有责任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必须讲究一些被公认为是有效的写作规范,这些规范同时也是说理的基本规范。经过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的八年学习,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格式化随笔写作已经可以脱开格式,比较自由了。但是,清晰可循、逻辑合理的章法结构仍然是这种写作的基本要求。下面是我的“希腊思想讨论班”(大学一年级学生人文教育必修课之一)上一位名叫艾伦的学生的作文,讨论的是他阅读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体会,我在翻译时把原文的引文出处删除掉了。

《奥德赛》中被拒绝的天堂

这学期同时阅读了《圣经》和荷马的《奥德赛》后,我对伊甸园和女神卡吕普索之岛欧矶吉的相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甸园和欧矶吉都是天堂般的地方。但是,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居住在这两个地方的人物却遭遇了不同的事变。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而奥德修斯却自己选择离开欧矶吉。奥德修斯的选择令我困惑。有生以来,人们一直对我说,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然而,奥德修斯却确实要离开一个与伊甸园相似的地方而去。奥德修斯作了这样的决定,到底是为了什么?

伊甸园和欧矶吉有好些相似的地方。首先是这两个地方的风景都令人赏心悦目。《创世记》里,上帝令“树从地上长起”,那是一些“好看而结美味果实的树”。有一条河“流进伊甸,灌溉花园”,然后分流成四条“小溪”。伊甸是一座花园,是一个所有植物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快乐地方。荷马对欧矶吉的动人景致描写得比《圣经》更细致入微:

欧矶吉不仅美景如画,而且芬芳袭人:
洞府的四周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各种树木,
有杨树、桃树和香气四溢的柏树。
在树林间,各种大羽的飞鸟筑了窝巢,
有猫头鹰、鹞鹰和黑黑的乌鸦。
洞府的岩壁上长满了青青的翠藤,
上面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紫葡萄。
两侧有四股山泉,
吞吐着清香的泉水,
奔驰而下,流向不同的方向。
周围平地上是柔软细嫩的草坪,
有欧芹和紫罗兰。这种美好的田园风光,
使初来乍到的永生的天神也备觉清爽。

伊甸园和欧矶吉的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住在那里的人都安逸快乐,全无痛苦。亚当、夏娃和奥德修斯都不用为生活有任何劳作。亚当和夏娃虽然不可以“从分辨善恶的智慧之树”上采食果实,但他们的食物非常充足。上帝确实把亚当放置在花园里“令他耕作、照料”,但亚当的劳动并不累人。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以后,劳动才真正成为他不得不操劳的事情,“你必须以额头的汗水换取面包”。亚当和夏娃都从来未受到过痛苦。待到他们偷食禁果后,上帝对夏娃说,会叫她在分娩时痛苦,而亚当则必须在大地上“披荆斩棘”。至于奥德修斯,女神卡吕普索也为他准备了充分的食物:“我会为你准备足够使用的食物、淡水和香甜美酒”。

女神卡吕普索也告诉奥德修斯,一旦他离开欧矶吉岛,等待他的便是磨难和痛苦,他总有一天也会像所有的凡人一样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