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叶礼庭

《伯林传》是了解思想家伯林的窗口,而且我觉得那是一个透明的窗口。一个传记作者写活传主的日常生活固然不易,而要写透对象的思想世界,恐怕更难。伊格纳季耶夫(Michael Igna-tieff)做到了这一点。在他的笔下,伯林的生活与思想都保持了鲜活的动态,让我不仅对伯林更多理解,也使得我想去了解这个传记作者。

然而关于他——伊格纳季耶夫,《伯林传》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怜。书封上标明了作者的国籍是加拿大,再有一点儿信息来自他亲吻伯林的方式:“两边脸颊各一下,然后再来一下”。(准确地讲,亲吻是先左后右再左。)这个表示尊敬的传统礼节说明,他和伯林有着共同的俄国血统。除此之外,我对他的认识几乎是零。

近日读《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重新看到了伊格纳季耶夫的名字。这一次,他是霍布斯鲍姆批评的对象,一个支持伊拉克战争的“人权帝国主义者”。在霍氏的眼中,像伊格纳季耶夫、库什内(无国界医生组织创始人,曾任法国外长)这种人既痛恨五角大楼背后的意识形态,却又认为美国的军事冒险可以附带地消除某些地区的不公不义,简直太幼稚了。

而在这本书的译注里,伊格纳季耶夫的个人简介赫然写着:“西方当今最有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这让我慢慢回忆起,大概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在人们激烈而无用的争论当中,这个名字出现过好几回。

幸好有Google和Wiki,伊格纳季耶夫的大致轮廓很快得以呈现:俄裔加拿大人,1947年出生,沙俄世家,外交官之子,牛津肄业,哈佛博士,做过记者,出版过多部学术专著和小说,长年为《纽约书评》撰稿,曾在剑桥、多伦多等大学任教,担任过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人权中心主任(难怪霍氏误以为他是美国人),还获得过七项荣誉学位,并曾被评选为加拿大最具魅力的男性之一。

令人惊讶的是,带着如此完美的履历,伊格纳季耶夫投身加拿大政坛,如今既是最大反对党自由党的党魁,同时也是今日加拿大人最讨厌的政治领袖(民调不欢迎程度高达52%)。当地华人对他倒是存有好感,他也懂得投其所好,屡屡为华人说话,并给自己取了一个相当不错的中文名“叶礼庭”。

我不由得想起马克·里拉写的一本书,他在里面讨论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对政治欲拒还迎的复杂心态。但那本书的中文名《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显然不适合眼下的叶礼庭,因为对他来讲,更恰当的描述应该是当知识分子“找到”政治或者“闯入”政治。

是时代变了吗?与里拉笔下的施米特、科耶夫等人相比,二战以后出生的知识分子介入政治的方式似乎更加坦然了。这个名单可以很长,包括叶礼庭、库什内,也包括赖斯(美国前国务卿)、菲舍尔(德国前副总理兼外长)、默克尔(德国总理)等等。令人疑惑的是,在这个名单里,知识分子与政客的界限在哪儿?

所以我觉得叶礼庭这个人值得关注。他的著述那么多,公开言论不少,内容相当宽泛。有政治哲学的专著,有颇受好评的小说,有关于人权、恐怖主义、科索沃问题和伊拉克战争的各类言论,实在适合做一个“有机知识分子”的样本加以研究。可惜的是,他的文字翻译成中文的太少了,不知谁有兴趣来做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