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甘露对话

王朔

孙甘露

时间:2006年7月20日下午

地点:北京北郊

孙:我就把它开着,就不关了。

王:行。

孙:说话,昨天我录着听还是挺清楚的。

王:我自己其实光靠写作也没挣到能活一辈子的钱。其实1991年以后我也没写什么大东西,也是不愿意重复自己,自己抄自己也没劲。觉得要写就写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小说,但又不清楚是什么。这几年,大概有十几年一直在写,写出来的都不是那意思,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孙:有同感。

王:(笑)时间长了,总有经济压力,总是要挣点小钱维持基本需要,社会多势利呀,我又那么虚荣。又不想太劳心,所以没事去做电视剧、电影策划、编剧什么的,主要从这行业挣钱度日。这一行整体水平确实不高,钱挣着不累。本来挺浅一池子水,前两年开始往外冒所谓国产商业大片——所谓美元上了千万的,亚洲一线红人到齐的,吊起来打的,宣传忠孝节义的。遭到狂宣,争挂票房红旗,好像中国人忽然会拍电影了,忽然爱看电影了。其实就我在这行里做看客的感受,以为这种商业大片对本地电影市场是一种严重杀伤。因为这样的片子,一个就差不多把全年国产电影的放映空间占满了。全国目前票房不到十个亿,这里还有二十部外国大片的票房收入,一部国产大片,譬如说卖了两亿四或一亿四,就占了整个国产片票房的大半。据中影公司人讲,每年国产片票房百分之九十五就那两三部片子拿。不是说它卖钱有罪,问题是卖到上亿就一定意味着它对影院实行了垄断性放映,应该说至少要在最佳档期放三个月以上才卖得回来。谁也别说因为您好看影院势利,把别人吓着了,不敢来。那是结果。开始怎么回事谁都知道,没动用行政资源才叫见了鬼呢。你敢说电影这行没有官商勾结?当然是为了提升华语电影在本国市场的影响力,进而带动整个民族电影的繁荣。动机没的说,目标很高尚,通过行政手段分配档期保证长时间独家放映,比起过去下文件逼各公家单位集体买票看电影,我认为是一进步。但是,这种梦幻组合造成的市场疯狂,或说市场热烈反应,用某小报的兴奋口气说:老百姓又看电影了!能如预想带动整个行业的繁荣吗?

一部大片仨月,两部半年,二十部进口片占半年,甭算了,其他国产片不可能有档期。但是,都想到了,不会想不到的,每年夏天最热的天有一个月还是两个月,不许上进口片,原来叫主旋律时段,现在叫国产片放映月,都来,没人看也放,观众口碑叫爱国月。

中国电影目前年产大概维持在两百部左右,听说啊!没两百也有一百五六,大部分电影根本排不上档期。而且档期要拿钱砸的,不是光给你档期就有人来看,要忽悠,拷贝差不多一万一个,全国影院同时上映至少印两百个,记者来听一下,一人五百红包,回去发一报屁股。定点连续大块吹捧是朋友怎么也得数给人家上万、三五万。还不能光收买一个记者,要一批大大小小,正反托儿,才折腾得起来,以为出大事了。听说啊,我这可全是听说。

小电影三五百万拍的,拷贝费、宣传费都付不起。一个电影要在全国煽得大小城市每只耳朵都听见,基本宣发费用去年问一个兄弟还说五百万够了。转过年就听说一千万。昨天专门问一姐姐,这位专跑发行的大姐假装脑子里算,沉吟了片刻,中肯地说,怎么也得两千万。其实都是瞎估,真发过上亿片子的都不出来说话,免得让人听出省钱的地方来。但是,五百到两千万是一基本面这是一共识。你说你拍了个两三百万的片子,我会给你投两千万再损五百万发行吗?我要真有这心,我要瞧得上你,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投你片子呢?就说你自己觉得好,周围一帮朋友也都说好,请谁看都哭成泪人儿。没宣发费,街上没人知道,真正掏腰包进电影院那帮怕叫时髦落下的小姑娘小小子不知道。大片的成功只是一次性成功。这成功甚至都没人敢说一定延续到其本人的下一部。如果说这几年这几部一巴掌数过来还有富余手指头的大片,对电影市场确实产生了影响,就是在新一轮进场的影视投资公司、国外基金经理什么的新投资人心中打了一针鸡血:投就投大的,全球分账,进主流院线,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上房不带剑的,叫人瞧不出咱们从前心里其实挺狠的,不叫电影。都成知道怎么在电影市场赚钱的明白人了。什么是商业电影,比你会聊:商业电影,就是全世界卖的,观众喜欢的。这不跟没说一样嘛。那也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特别喜欢找一条正确的道路,唯一的道路,就跟开车堵车似的,就瞧着旁边队走得快,掰出去并进来,就瞧他那儿忙跟马路上编筐呢。其实本来也没走在坑里,就是见不得别人快,旁边多过去一车头,立刻觉得排错队了。就造成一个,全国一年只放一部电影,大片和大片还互相躲呢。放俩,今年就太热闹了。没什么见识的小报记者就得满世界嚷嚷有擂台。

还不如样板戏呢,那还八个呢。特别逗,好像天阴太阳忽然出来了,大家一起指着一帮古代人喊:这是电影。

孙:我十年也去不了几次电影院,我一朋友王佳彦原先在上海影城的,有一回指着我开玩笑:中国电影就是叫你这样人害的,不上电影院。

王:其实,原来我觉得电影从业人员还是很坚持青年时代的态度,用台湾跟咱们聊天的话说:一中各表。既反映别人,也反映自己;既反映主旋,又反映边缘,还有个百花齐放的基本态度在这儿。老一茬投资者也是凭着个人兴趣,胡乱挣来的钱胡乱扔出去,没说指着电影挣钱的。基本上我接触的投资者态度都是无所谓,你拍什么都行只要能通过别让我太糟心。没有谁一口咬定必须什么是电影,什么不是电影。电影成功的标准还有口碑,还有获奖。

孙:具体作品在暗示某种标准。

王:现在好像都知道什么是电影了。这几个片子起了示范作用,只有类型片才是电影,只有高票房才算成功,哪怕满地捡骂呢。

其实算笔账也未必挣钱吧。因为它投入大,国内就这么大盘子,国外全叫没准儿。当然投入也有水分。票房也有水分,特别是新浪上登的特别轰动,鼓掌多少分钟什么的。

《英雄》应该是挣着钱了,其他的国外卖没卖咱就不知道了,没见太吹,不像他们呀。就算都挣着钱了。至少已经造成了全市场投资意向全部转向古装武侠。每个投资者都在聊一个古装武侠,全亚洲明星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