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甘露对话(第3/11页)

孙:那就是吃成本这块儿,电影挣不挣钱再说了。

王:咱们这儿往往导演兼制片人嘛,他也是这种大权独揽没有监督的。所以说电影人他生活得不错,相对于其他写小说的,做音乐的,生活得都好。一个再烂的电影,一个再烂的电视剧,拍下来,按合同拿钱,一点不黑,也比一本最畅销的小说版税拿得多。再从成本里省点,假如你是包制作,省的就全是你的。一个片子,五百万也是拍,两百万也是拍,全看导演要求了,出品人一般看不大出来。实际上,你比如说像这个《梦想照进现实》。如果大家都先不拿钱,直接成本不会超过一百万。这还是胶片呢。如果你又拿高清——数码摄像机拍,没洗印,当代戏,没服装,不搭景,实景拍,也就百十万到头了。当年拍地下电影和小成本电影,一直有十几万拍戏的传说。还有笑话说,一电影节,设一巨奖,准备奖给全世界拍片最苦的导演。我们国家一哥们儿,用特别少钱忘了是多少了反正是骇人听闻的数儿拍了一电影,心说没比我再惨的了吧?就奔着这奖去了,以为必拿。结果,给俄罗斯一哥们得了去。因为这哥们更苦,是要了若干年饭凑齐钱才拍的片子。(呵呵大笑)

孙:这就给往后指着获奖挣钱的导演出了难题,还有什么比要饭更惨的招呢?

王: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那《女巫布莱尔》。两万美元拍的,两百万被一个发行商买走了,在全世界卖了两亿。这就是电影它有奇迹,所有人都奔这儿想。反正隔几年准有这么一个奇迹。

孙:这误导了不少做电影梦的年轻人,还包括些不年轻的呢。

王:就像当年李安那个《喜宴》吧,号称性价比最高的一个,一比二十一,超过所有的大片。今天,你看大片,它再卖钱的美国大片,也不可能达到这样一个性价比。它能翻一倍就不错了。是不是?

所以吗,当然就是,说实在,我觉得这件事儿电影的从业人员明白,电影学院的老师明白,电影管理人员明白:电影是丰富的,没有一个限制。只要你胶片记录下来,甚至现在你拿磁带记录下来,都算电影。就是一个用通过电子头放映出来的影像而已。

只有观众和媒体,我觉得现在媒体特别奇怪,媒体也应该明白,但他们表现得好像很不明白。(孙笑)认为那个——大片才是电影。将来真要信了这个,要么就拍这种夸张电影,要么就不拍。

孙:(同时)不拍。

王:也不可能不拍。没有人会放弃自我表达的权利。其实电影和小说一样,最终目的都是表达。你说我表达能力不行,我也要表达。早期的拍摄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每个人的第一部电影都是倒贴钱也要拍。至少是不考虑拿钱。电影学院每年都毕业出很多学生来,他们都是要挣资历的,他们开始都不在乎钱。

电影其实也没什么,演员也没什么。没那么神秘,专业性也没有像飞行员啊,潜水员呀,需要长期的严格训练,一丝不苟地执行。差点也挺好。

孙:所以有人生经验的人大都觉得自己能搞艺术,演个电影,写本小说什么的,但是没人觉得自己退休以后可以搞搞航空,开开潜水艇什么的。

王:中国人特别崇拜技术,以为电影是汽车呢,管懂技术叫有才华,其实未必。当然咱们做什么水准总是起伏不定的。这也是一特色。所以,你说,去年的时候,咱们一股风嘛,我也写了一武则天,也是一古装大戏。拿出去了。老外们,当然,老外们,我觉得是不知道中国现实,中国现实太复杂了。我们国家是有一定的管制,表现现实非常困难。你看五十多岁那帮人,有一个正经表现过现实嘛——这些第五代巨匠,最多是尚且黑白分明又被刻意简化的昨天。现实总是让人不愉快的,我们又不愿意让人觉得我们活得很狰狞。我觉得也就顾长卫的这两部戏,《孔雀》和《立春》很不回避。他那编剧挺棒的,像写小说一样努出屎来写剧本。——但它也是正在远去的今儿早上,虽然连着今天,但还不是此刻。

这个,也就是说,古代这点事,惹不出多大事。你说这武则天,老外也未必人人知道。但她不是一女皇帝吗?人人都对女人有权力有兴趣,他觉得这挺稀罕的:早听说你们那儿妇女解放搞得好。你跟他大概一讲,他就能假装明白。但他一定会先去国际市场打听打听,相当于预售。你看,估计在欧洲,法语地区,德语地区,英语地区,北美,日本,韩国,这些都是能拿大价钱买中国电影,都有掏过百十万美元买中国电影的记录。他们是主要市场,主要被忽悠对象。

但是,就说这些从《卧虎藏龙》到《英雄》到《十面埋伏》到《无极》跟了一路的老外,已经跟恶心了。人家是爱看杂耍,但不等于天天要看这个,不看不答应——人怎么那么缺心眼呀?就跟第五代那种他妈的历史宏大叙事似的,人家现在也看恶心了。虽然三大电影节主席都沾新左什么五六的,对中国有特殊感情。像意大利的马尔科,六几年就来中国当留学生,中文说得很好。这帮当年都是欧洲愤青。中国当年是激进主义的代表。他们年轻时对中国的兴趣保持到了今天,估计现在也是觉得没劲了。我就听《外婆桥》那法国制片人让·路易说:中国现在越来越平庸了。他上中学时每天少吃一顿饭捐给英勇但是在挨饿的中国人民。

孙:宏大叙事、新左派、政治正确,我忽然想岔了,想起我正写的一小说中人物,我借他的口,挪用歌德的话:生命是灰色的,而理论之树常青。

王:说实在的,国外卖电影非常简单,就问你谁演的,我必须知道。但华语地区他们知道谁呀?他们不就知道一两个人吗?别人还有谁他们都不知道。你跟人说,我这里有武打,吊威亚,听说你们好这个。人说谁说我们好这个?你有一个行,你他妈全是这个,你成火车往这儿拉,就跟卖鞋似的,不能夸你们,一夸你们,我们这儿就臭了街了。所以现在市场反应都是一听武打古装就要吐。

都说挣着钱了,谁挣了钱了?《甲方乙方》投四五百,北京收一千二,全国三百,总共一千五,本利和,税前还是税后满挣二十万。《不见不散》投一千,收两千七,本利和。《天下无贼》投三千多四千,票房一亿二,谁挣着钱了?反正我知道投资方之一“太合”没挣着钱,一年之后投的一千还没收全呢。票房成功,都是聊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