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苏州(第2/2页)

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幅青山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

这样过日子,怎么不贫病交困呢?然而苏州人似乎挺喜欢他,亲亲热热地叫他“唐解元”,在他死后把桃花庵修葺保存,还传播一个“三笑”故事让他多了一桩艳遇。

唐伯虎是好是坏,我们且不去论他。无论如何,他为中国增添了几页非官方文化。道德和才情的平衡木实在让人走得太累,他有权利躲在桃花丛中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金碧辉煌的色彩层层涂抹,够沉重了,涂几笔浅红淡绿,加几分俏皮洒脱,才有活气,才有活活泼泼的中国文化。

一切都已过去了,不提也罢。现在我只困惑,人类最早的城邑之一,会不会淹没在后生晚辈的时尚之中?

山水还在,古迹还在,似乎精魂也有些许留存。最近一次去苏州,重游寒山寺,撞了几下钟,看到国学大师俞樾题写的诗碑,想到他所居住的曲园。曲园为新开,因有俞樾先生的后人俞平伯先生等后人捐赠,原物原貌,适人心怀。曲园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由于这个普通门庭的存在,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几十年后,又因为章太炎先生定居苏州,这座城市的学术地位更是毋庸置疑,连拥有众多高等学府的北京、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不能不投来恭敬的目光。

我一直认为,大学者是适宜于住在小城市的,因为大城市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繁杂的消耗。但是,他们选择小城市的条件又比较苛刻,除了环境的安静、民风的简朴外,还需要有一种渗透到墙砖街石间的醇厚韵味,能够与他们的学识和名声对应起来。这样的小城市,中国各地都有,但在当时,苏州是顶级之选。

漫步在苏州的小巷中是一种奇怪的经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庭。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猜想它很早以前的主人。想得再奇也不要紧,两千多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如今的曲园,辟有一间茶室。巷子太深,门庭太小,来人不多。茶客都上了年纪,皆操吴侬软语,远远听去,似乎正在说俞樾和章太炎,有所争执,又继以笑声。

未几,老人们起身了,他们在门口拱手作揖,转过身去,消失在狭窄的小巷里。

我也沿着小巷回去。依然是光光的鹅卵石,依然是座座关闭的门庭。

我突然有点害怕,怕哪个门庭突然打开,拥出来几个人:若是吴门墨客,我会感到有些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觉得有些惶恐。

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等着看吧。两千多年的小巷给了我们一个暗示,那就是:不管看到什么,都应该达观。是的,达观,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点评一:

在作者笔下,苏州水性、柔媚、安静,宛如一好女子,成为文人休憩的港湾——中国文化的后院。轻盈飘逸,令人神往。写其阳刚一面时,作者用了“坚挺”一词;这个表示男性力量的用语,似乎太过唐突?一个好女子,她本身就具备勇气与血性,无须借助男性来炫示。

(老愚)

点评二:

本文勾勒出千年苏州的双重面影:柔媚和激越。这是一座古城复杂的文化生成力。(马策)

点评三:

苏州是“白发飘飘的长者”,试问世界上有哪一个城市能繁华两千多年?巴格达吗?罗马城吗?作者起笔,充满了对民族文化能香缭火旺的自豪感。但作者写作此文立意并不在此,我以其写作目的在于揭示出古老的苏州所拥有的古老特质。苏州,她兼容,她包含,她侠骨柔肠,正是这些特质,让她千百年来在历史风云中昌荣不断。全文笔墨飞洒,张弛有度,从容而苍凉。(廖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