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游记(第2/4页)

我真想自己也有这样一个“野人”的家,在深林里傍着泉水,昼夜听的是风动竹叶飒飒的声音,流水潺潺的声音,并且一生不遇到一辆“朱毂”。

现在的丰乐亭已经过几次的修葺,旧日的面目必已失去,所谓花木,所谓二怪石都只可梦想一些历史的痕迹只留在几座大石碑上。

从丰乐亭再向西走,路上看见许多累累的大盘石,有的上面刻有碑文,但模糊看不清,只有一个石上的四句诗,末二句还可摸索得出来。是“风流人已远,同乐到于今”。我读了两遍,觉得一种缠绵慷慨的意思,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来。欧阳修的潇洒和爱的风神永远藏在这石头里。

到柏子龙潭要翻几个小山。山上有人种地,问他种的是什么?说是蚕豆和小麦。问他是哪儿的人?说是山东。以后我们听到好多北方口音的人说话。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大半都说是从皖北或是山东来的。比方给我拉车的那车夫就是山东滕县的人,母亲同妻子小孩都留在家乡,他自己跑到这样一个小城里来拉车。生意最好的时候,可以拉得五十多块钱一个月,说都捎回去买点田地养家小,这在他是顶得意的进款了,可是我们要想想他的汗血啊!我们走到两个洞口,乡下人有住在里面当作“家”的,不知是否双燕、白鸽二洞?向下看,龙潭在一块低洼的大壑里,里面有方形的墙基,像一座废墟的四方城。潭底地更低,从前这里有一潭黑水,现在只西北角一湾清水了,水边长一棵杨树,游人从隧道走到树下。四周的墙壁上长满了草木,若当木叶茂盛的时候,这里要多么荫森可爱。《滁州志》载:“明洪武甲午夏七月,驻跸于滁,会旱暵,躬祷,甘霖大作;洪武六年有旨创建祠宇,改封为柏子龙潭之神。十六年浚龙潭,潭周为楼,极其壮丽,有御制碑记为祭文。”现潭上楼已废,只剩石础十六,潭中石柱四根。石柱极宏壮,每柱共四节,乃凿石为十六角,大方形堆叠而成。

由龙潭再向西走,在路上,郑家小弟弟拾得一块石头,拿在手里觉得很重,泽像煤炭。这是附近凤凰石。这种石头乃是铜化石。我们都争先恐后地去细细寻找,有喜欢形式方重可做图章的;有喜欢状似人物的;有喜欢纹理细致如水藻或树根化石的;我却喜欢嶙峋透空可作小山玩的。大家都各依趣味去拾,一直等到双手捧满不能再拿的时候,心里仍觉得不够。

路旁又看见一座横卧的大石,像一个人斜躺在那儿,背上刻四个大字“一醉千秋”。

这时快到醉翁亭,两边都是山,山上白石齿齿。

“为什么一路上总听不到潺潺流水的声音?”我心里埋怨,“是山川欺我?还是古人欺我?”

正在这时,听后面有人高声地叫:“九姑,九姑。”

“谁,是什么事?”我回头转向远远的后面问。

“看左边,那里有一条溪水!”XX喊。

我们赶快跑过去看,果有一泓清泉在乱石之间曲折奔流,水声泠泠,并不大,你要说水同石在私语也可。水清,可照见两岸的树木,天上的云,同石上立着、坐着的人。要是有一位水仙在这时来照自己的影子,一定要消魂了。这就是让泉。岸上有一座亭,名有松亭。绕亭栽着几百棵松树。十年以后这儿的松风与泉鸣定是好听极了。沿溪再走几十步有一座小土地祠,屋顶造得精巧重复,决不是近代粗鲁之作。小龛门的两边有一副春联:“肯与邻翁相对饮,却从田叟问耕耘。”这意思该怎么解?他既可以同隔壁的醉翁亭里太守大人共饮,却又去问老百姓的耕耘,他查到老百姓收成若好,不要劝太守大人多抽税吗?还是说他既能应上又能接下的一位圆转的老人呢?土地祠过去就是薛老桥,是一座乱石堆架穹形的古石桥。桥二面石缝里生长许多草木与藤萝,纷纷的下垂着,倒映在桥下清溪里,极有画意。过桥再走几十步就到醉翁亭。宋僧智仙为欧阳修所造的亭子早已毁于兵火,现在我们看见的是光绪七年全椒薛时雨所造。我因为这已经不是原迹,就随便浏览一遍,里面藏有许多石刻。东厢宝宋斋内苏东坡书欧阳修《醉翁亭记》还完好存在。

从这儿再向西走,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琅琊山的胜处我到此渐渐领悟了。在路上听的树林中有嘒嘒的声音,又像被风吹着发出寒栗的声音,问车夫,说是知了。知了就是蝉,盛夏才有,怎么在这儿还冷时就听到蝉叫呢?我一路听着蝉声,依着林中的小路走,再几转就到了开化寺。

琅琊山开化寺本是唐刺史李幼卿与僧法琛同建。李幼卿喜欢“博寻胜迹”,他看见这地方幽静,就教人来凿石引泉成一道溪流。溪的左右建禅室与琴台,他天天同朋友在这儿饮酒,弹琴,做诗,刻石。又开庶子泉,有李阳冰篆书庶子泉铭。又有吴道子画观音像。后来亭榭石刻同人物风流一齐都埋到荒草里去了,庶子泉也没有踪迹;庙宇也全毁坏。现在的开化寺是一位大和尚达修重建。因为他颇有逢迎新贵的手腕,所以能把庙复兴起来。古人有诗:“心绝去来缘,迹顺人间事。”这话不是为他说的。

进庙门走过明月池上的石桥,就看见殿宇巍峨,轮奂炫丽。方丈室在另一个院落里,室很广,像厅堂的样子,堂额题“明月观”三字。堂前正对一两丈高的峭壁,壁上长满迎春树,花正浓,枝条下垂,好像帘幔。石壁下用石栏围着一个方池,莆田郑大同刻“濯缨”二字在池侧石壁上。这就是所谓“濯缨泉”。庶子泉就在边近,现在没有了。院内花木很多,可惜和尚又造一座亭子在当中,太嫌逼窄。

我们在这里饮濯缨泉水泡的新茶,赏玩景物同茶味,忽然想起明日是清明又正是月圆时候,能在山中看月不是难得的机会吗?大家决定在这儿住一宵,这样可以慢慢地逛,不必把火车的时刻表抓在心里。

琅琊山的得名是在东晋时候,王禹《留题琅琊》诗注说:“东晋元帝初为琅琊王,渡江尝驻此山,故溪山皆有琅琊之称!未知东晋以前何名也。”现在来逛滁州的人,都震于醉翁亭的大名,其实琅琊山的风景,只有比醉翁丰乐二亭胜。我们来的时候,虽说仍是山空木瘦,涧阔泉干,仍留残冬的景象;但有满树杏花,满地野花,千红万紫确又是春天,在这高岩深壑的琅琊山中,确有异样的趣味。所以不愿像别的游客,一望就走,愿意细细地探寻,把山水的神味像饮泉水一样浸到心上去。

下午有一位裳宽和尚引导我们游山。从佛殿右手祗园走过去。祗园是一座花木繁盛的花园,和尚指给我们看树底下从山中移植来的山兰花,小小的一棵草靠着树根,一枝短短的兰花正在开放。我们鱼贯走到树下,一个个俯身去嗅。裳宽和尚看着发出怪异的眼光,问:“到庙里来不见拜佛,却见拜花,这是什么缘故?”悟经堂就在这园里,经堂的右边有一片竹林,绕过竹林就是上山的路。路的一边的峭壁,壁上有几百年的榆树,根盘结在石壁上,古拙可爱。裳宽说达修和尚预备把石壁铲平,以备名人题诗刻字。这真是骇人的话!后我们劝达修和尚不要那样做,那简直是残忍,毁灭天然也是有罪过。不知道他心上可像口头一样应许了我们,说,决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