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星星之火开始燎原(第4/4页)

但1998年10月,我们知道:党的喉舌与群众喉舌应该是高度统一的,这句话是在朱总理题词之后人们听到的。

统一了好,因为对立着让人觉得心不平气不和。

这也证明,“群众喉舌”这个说法开始被接受,这就是前进。

1998年10月7日下午,朱镕基总理要来电视台和我们座谈,那之前,对于朱总理能不能给我们题字,我们没抱太大希望,因为知道,朱总理到哪儿都不题字。

我们几个主持人和编导记者在演播室门口恭候,朱总理一过来,见到我们就露出笑容:“天天和你们在电视上见。”

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支持,是舆论监督节目能不断迈向新台阶的重要因素,李岚清副总理就在演播室对我们说:“你们知道你们做的工作有多重要吗?我可以告诉你们:非常重要!”

在演播室里,我对总理说:“这是我们的家。”总理反应快,“也是老百姓的家。”然后我们一起笑着点头。

总理在演播台上坐下,我们把题字本拿出来,提出题字的“非分要求”,朱总理出人意料地爽快答应了。

于是有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十六个大字。

座谈时,总理开着玩笑对我们说:不是即兴之作,想了一宿,早上起来血压都高了。

座谈中总理的很多精彩话语也许我们以后可以说得更多,但这几句不妨先听为快:

“我不仅喜欢《焦点访谈》,更喜欢焦点访谈现象。”

“正面报道多少合适,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九十八?我看百分之五十一控股就可以了!”

要让群众看到信心啊!

…………

送走总理,我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于是知道应当少说多做,因为前面的路还长。

九、问:这条路究竟有多长?

答:要咬牙才能走到我们都希望走上的光明大道。因为舆论监督发挥更大的作用,已不仅仅是新闻改革的内容,从某种角度说,已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的改革有多难,舆论监督之路就有多少坎坷需要征服。

要有耐心,要有韧性,要有绝大多数新闻人心照不宣的默契,要能在一时的原地踱步中不失去信心,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会真正用事实说话,要……

就这样,向前走,不管是大步还是小步,只要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