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可不都意味着泪水与温暖,常常,也与愤怒伴生。

作为一个学者,刘姝威站在了造假者的对面,但是,很长时间里,刘姝威只是一个弱者,而造假者强悍无比。虽然最后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可在过程中,刘姝威的压力大到快崩溃的地步。那个时候,除去她身边的一些普通人,正义与保护在哪里?

有时,我们并不希望,因正义与保护的缺席,而突显出英雄给我们的感动。其实,有些感动,原本可以没有!

一个到海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第一次见到大海,却在同时,看到有人落水陷入绝境。这名叫魏青刚的小伙子没有犹豫,一次又一次下海救人,岸上围观者众,也有喝彩声与加油声,却无人下水。一个外地的小伙子成了英雄,一个人与千百人也就构成了让人感动的反差。救完人,魏青刚拍拍手,走了。后来记者找到他,他充满疑惑:“这有什么?”都获奖了,舞台上,我问他最想要的是什么,他回答:“我活儿干得不错,大家帮我找点儿活干吧!”

于是,我相信,下一次,再遇到需要救人的情况,魏青刚依然会下水,但让我不确定的是:今天被魏青刚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我们,下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是不是依然袖手旁观?

如果让人感动的人,负责获奖,而让人愤怒或厌倦的人们,却获得利益,那么,感动,又有何意义?

所以,每当《感动中国》播出后,接到人们称赞,我总习惯性地有些不合时宜地去想:感动了,然后呢?

比如有一位叫李春燕的乡村女医生,明明有一次又一次回到城市的机会,但乡亲们挽留的眼神,让她无法抽身,于是,一次又一次留下,留在贫困、偏远、各种医疗条件都欠缺的大山深处,帮助了乡亲,也感动了我们。

我似乎正做着一个奇怪的手势,是劝谁闭嘴呢?其实,我没这么不礼貌,是在讲一个故事。照片上的另一位叫田世国,捐肾救母,手术时,他谎称出差在外,并告诉兄弟姐妹,不许对他母亲说。我这个手势,估计是正讲到这儿,我们这期节目,也是不会让他母亲看到的,至今老人仍蒙在鼓里。

可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与自责。那么大的村子,一直没有医生,于是,我猜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那儿的人们自生自灭着,直到李春燕出现,生老病死,才有了外力的帮助。虽然李春燕也曾要走,可毕竟留了下来,于是那儿的人们又看到了希望。而我们,也在泪水中舒坦并松弛了一些,我们都放心地把乡亲们托付给李春燕。我们的愤怒与自责慢慢退却,苦难好像在我们的感动中被忘记了。其实没有,这只是一种幻觉,或者假借感动而下意识放弃的责任。我们只是为一个乡村医生,付出一串又一串的泪水,却依然与村民的生活和生老病死无关。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与自责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乡村女医生的身后,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与自责才会真正减少。

可问题的关键是,在感动的那一瞬间,我们曾经立下无数誓言,后来,困意来了,我们关掉电视,沉沉地睡去,只是不知道,那些咬紧牙关许下的承诺,我们是否,还会在醒来后想起?

感动,真的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