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非梦·病非病(第3/3页)

一是四大不顺得病。 二是饭食不节得病。 三是坐禅不调得病。 四是鬼神所作得病。 五是魔神得便得病。 六是业缘所感得病。

智者大师的说法,几乎已概括了所有的疾病,他也教我们如何来对治不同的病:像四大不顺、饮食不节的病就应该去看医生。坐禅不调的病应由老师指导,或发起精进。鬼神所作的病应该念佛持咒。业缘所感的病就应该忏悔。

尽管病的因缘不同,但病绝不会无端生起的,因此得病的时候应该勇于承担,坦然面对,如果我们不能承担自己的病痛,还谈什么解救众生的疾病呢?

更明确的说法是:病也是修行。

在《止观》的修行法门里,有十种通向菩萨不可思议十法界的观法,其中第三种就是“观病患境”,是说修行者在生病时,应该观病生起的原因,认识自己的病,然后对治它,最后把病治好,这整个过程就是修行。这“观病患境”可以使人观到“病患法界”,有点类似维摩诘居士的示疾,知道生病本身就是不可思议法界。所以,不可小看生病的修行。

在《涅槃经》里说到菩萨的五种修行,其中一种就是“病行”,所谓病行,是菩萨以大悲心来治众生罪业的大修行,想想看,菩萨若没有经过病行,如何知道众生的病来对治呢?而菩萨以悲心来承担众生业障而得病,是多么动人的修行呀!

我们一起来读《维摩诘经》中的句子,会让我们更理解“病行”或“病患法界”:

“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

“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

在《维摩诘经》里对菩萨的病、众生的病说得非常明白,最后维摩诘对文殊师利菩萨说:“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因此,如果我们说夜里做的梦是“梦中之梦”,菩萨的病就是“病中之病”。

矢志修行的人因而不要太在乎、太执著自己的病,应该多思考、多关心众生的病,这样才能即使在病中,也生起勇猛的、庄严的、无畏的大悲心。

只有大悲心才能治众生的病,只有大悲心才能使菩萨无复病,甚至在病中也能无怨无悔。

禅师有两句偈:“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是在说明修行者兢兢业业的历程,如果拿来解释梦与病,高高山顶立是梦的展现,深深海底行是病的考验,唯有通过实观,我们才能一边放眼、一边沉潜,永远不失去立足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