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千万里(第2/3页)

爱乐恶知识,不爱善知识; 欲恶不欲善,斗称以欺人。 博弈耽耆酒,游轻着女色; 常乐着睡眠,怠堕好嗔恨。 多财结朋友,酒食奢不节; 求珠当璎珞,革屣履伞盖。 受他丰美食,自吝惜其财; 若父母年老,不及时奉养。 于父母兄弟,槌打而骂辱; 有财而不施,无有尊卑序。

看起来,世间令人堕落的事物实在不少,我们可能无法改造拯救这个世界,唯一的方法是使我们自己不堕落,从堕落中超拔出来。《四十二章经》里有个故事:有一个人因为不能停止自己的淫乱冲动,想要砍断自己的阴部,使自己不再堕落于淫乱,佛陀听到了就开示他说:“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让心灵清净不堕落,才能从堕落的人与环境中得到安宁与解脱。

在这无常的人间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八章: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数日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饭食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呼吸间。”

佛曰:“善哉!善哉!子知道矣!”

佛陀认为人生的短暂与变化是快速的,一如呼吸一样,一口气呼出去,吸不进来,就是下辈子了。这是人命的无常,也是人命的实情。此外,佛教里认为世间一切法一切相都是无常,并无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所以佛陀说:“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无常是人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无常不是贫者才能感受,也不是富者所专有,权势再高的人,自认为可以控制一切的人,最后也要在无常中俯首。在这个世界,每一生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分钟每一秒,乃至每一万分之一秒,都是无常。

看清楚人生的无常,是一个人能否生智慧的开端——观照天地是无常的,世界是无常的,只有观照自己的心性,在无常中觉悟,才能迅速地证得圣道,就是这个道理。

说明无常的快速,和无常的普遍,佛陀在《坐禅三昧经》里有一段非常生动的比喻:

如鹿渴赴泉,已饮方向水; 独师无慈惠,不听饮竟杀。 痴人亦如是,勤修诸事务; 死至不待时,谁当为汝护。 人心期富贵,五欲情未满; 诸大国王辈,无得免此患。 仙人持咒箭,亦不免死生; 无常大象蹈,蚁蛭与地同。

无常的快速就像一只口渴的鹿跑到泉水边,才向着水想喝的时候,就被无情的猎人射杀了,竟不让它喝完最后一口水。

因五欲而想追求富贵的渴望,连大国王都不能免;天上的仙人虽会念咒,同样不能免除生死;可是当无常的大象走的时候,国王、仙人、蚁蛭,都和土地没有什么差别呀!

无常也是佛教见到的人生实相,面对无常,唯一的方法是警觉到这无常的可怕,让恒常的真我——佛性——从长睡中醒来。

冲出痛苦的重围

因为无常,人生里就少有长久的快乐,在短暂的人生快乐中,背景正是长期的人生之苦。

人生为什么是苦的呢?

早在佛陀还是王子的时候,他从南门走出,看到许多容貌憔悴的老人,步履蹒跚,非常痛苦;他走出东门,看到许多生病的人在路边呻吟、辗转反侧,非常痛苦;他从西门走出,看到有人死了,其家人哀哭悲痛,神色凄惶,非常痛苦。这些,使他警醒到人生是苦,出离修行,希望能找到一条脱离苦的道路,后来他先找到老、病、死的原因,就是出生。

佛陀在证道以后,把生、老、病、死当成人生身体上基本的苦,再加上爱别离(和所爱的有生离死别)、怨憎会(与所恨的人偏偏相聚)、求不得(想要的东西求不到)、烦恼炽盛(被烦恼之所燃烧)四种精神的苦,称为“人生八苦”。

这八种苦,只要是投生为人就不能避免的了。

也许有的人比较迟钝或比较有福报,感受到比较少的苦,但苦的本质是一样的,人生里当然也有一些乐的成分,却因无常使得快乐不能长驻,快乐的消失也是一种苦。

所以在苦的层次上又分成三种,一是苦苦(就是任何人都感受到的苦,像前面的八苦);二是乐苦(就是快乐败坏的痛苦);三是行苦(警觉到人生是苦的修行生活也是苦)。把这三个层次放在人生的层面,则没有人能有真正、永远的快乐。

人生是苦也是无可如何的真实,这种观点并不表示佛教是悲观的,而表示佛教能彻见人生的实相。

面对人生的苦痛,佛陀提出解决的唯一道路是苦(人生的本质上苦)、集(爱欲相应是苦的聚集)、灭(要离苦就要灭掉爱欲的染着)、道(这是解脱人生之苦唯一的道路),这称为“四圣谛”,也可以说是修行者的四个真理。

烦恼中生出的菩提

接着,人生的实相是烦恼。

佛经里常说:“人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也就是八万四千种尘劳,我们看到这个数目一定会心生惊吓,原来人生竟有这么多的烦恼,但这是指烦恼的种类。如果说到一个人一生所遇到的烦恼,那么,八万四千也只是个极小的数目了。

佛教因为这种种烦恼,也生出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来对治烦恼的。

八万四千的数目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佛陀一代教化共有三百五十法门,每一法门各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共有二千一百法门。这二千一百是各分为对治食欲、嗔恚、愚痴、等分(贪嗔痴平均的烦恼)四种,合为八千四百,乘以十,就是八万四千了。

八万四千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概数,是表示烦恼之多无量无极。但烦恼也可以大别为两种:一种是根本烦恼,就是能扰恼有情身心,使其颠倒的烦恼。一种是随烦恼,就是从根本烦恼的作用,产生反应的烦恼。

在“唯识”里,根本烦恼共分十种:贪、嗔、痴、慢、疑(以上五种是生活带来的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是知识带来的烦恼)。

随烦恼共分二十种:忿、恨、恼、诳、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五种知识带来的烦恼,也是现代人多于古代人的烦恼,“身见”是对于自己四大五蕴假合的身心以为实有,产生我执的烦恼;“边见”就是偏见,有的人执著自己的身体不灭的常见,有的人执著死去后一切都幻灭的断见,偏见曾给人带来烦恼;“邪见”就是认为没有因果,以及违背正道的见解;“见取见”是执持自己的身见、边见、邪见而与人斗争的迷执;“戒禁取见”则是随着诸种邪见而产生的戒律之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