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句子深埋在一本书(第2/3页)

为了开一个纯粹的诗会,我们定下了规矩,除了《星星》诗刊主编梁平,其他任何人都不主动邀请,自愿参加。决定邀请梁平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诗歌刊物的主编,而是因为他那令人佩服的豪爽气度。当然,邀请梁平,还有一点个人的私心——2002年,我去四川都江堰开会,经过成都,一连几天,梁平相继拉来了冉云飞、聂作平、石光华、尚仲敏、龚静染等蜀中名流,并“命令”我的老哥们李海洲从重庆火速赶到成都“陪酒”。一连几天,我都被灌得找不着北,甚至有一个下午在赴饭局的途中,我叫出租车司机帮我找药店买了一盒葡萄糖浆来暖胃。因此,这次邀请梁平,也有“找机会扳本”的意思。

给梁平打电话的时候,梁平的回复再一次印证了他豪爽的性情,他的回答很短很干脆:没问题!后来我才知道,在此之前,梁平刚刚参与处理完四川著名诗人孙静轩的后事,为了这个寒酸的诗会,又专门取消了另一个会议,买了机票飞往桂林。

梁平到达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孤单”——除了他,这个诗会,我们不仅没有主动邀请诗歌界的出席者,本地的相关领导也不邀请。诗会开始的前两天,我因事和两个市领导吃饭,随意向坐在身边的一个宣传部副部长透露了即将举办诗会的消息,那位副部长好意地建议我邀请在座的一位市领导出席,并告诉我如果有市领导出席,不仅可以提高会议的档次,按常规,市接待办还可以负责安排一次宴会。我推搪说诗人聚会过于随意,有领导在场大家不自在,还是民间一些好。其实,我是不想象某些会议一样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也担心被市领导知悉后不同意召开而坏了大事。你说我精明也好迂腐也好,总之几天的诗会,来者全是诗人,没有出现一个领导,从主持会议、布置会场到安排饮食,大小事务都由我们几个诗人操办。

由于缺乏操作大型会议的经验,在开会之前,我们根本不知道会有多少诗人前来,后来一数,竟然来了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个诗人,加上本地的一些诗歌爱好者,接近七十人,外地客人遍及天津、四川、广东、贵州等省市。因为超过了我们能够承受的规模,一些诗人交了两百元会务费,也有不少人没交。对于这些,我们没有勉强,个别来自农村的诗人,我们甚至补贴了回程路费。有意思的是,2006年夏天,网上出现了一份对我进行百般攻击和诋毁的“大字报”,其中一条竟然是“将全国五十多个诗人骗到桂林”!

受经费所累,我们选择了市中心的湖滨饭店。这家饭店面对榕湖,设施虽然老旧,但交通方便,旁边是我所在的单位和中心广场。饭店四楼有一个类似于中学教室一样的会议厅,只不过面积比普通的教室大三倍,能容下两三百人,几十人坐进去,显得空空荡荡。我担心冷清,也嫌店家收费太贵,便在旁边的老楼找了一个中型会议室。费用相对便宜,大小也比较合适,能够容纳五六十人。这个会议室是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古色古香,只是没有安装空调。尽管服务员在中间摆放了一个电风扇,因为天气的闷热和对诗歌的热情,与会者普遍浑身燥热。7月5日,会议开始,梁平笑呵呵地说:“我参加过很多诗会,这次的会议室最有特色。”不知道是赞是弹。

7月6日上午九点,诗人们已经聚集在会议室。梁平起得晚了,我带着他空着肚子在市中心四处寻找早餐。看来,住在市中心也不见得全是好处,至少想吃桂林米粉都比较困难。无奈之下,我们拍开了中心广场旁边麦当劳的大门,冲进去啃了几块比砖头还硬的隔夜面包。后来我才知道,文学界开笔会,已经形成了一个不言自明的规矩——邀请一个级别不低的诗人和编辑出席地方性的笔会,主办者不仅要使客人吃好住好,还应该给对方付一定数额的“出场费”,而我,不仅没有给客人付出场费,连早餐都没安排好!现在回想起往事,我在敬佩梁平的大度的同时,也不禁羞愧万分。

此次诗会的另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细节是,诗会最后一天上午八点,饭店服务员逐个敲门,说饭店另有会议接待,要求诗人们在半个小时内退房走人,只留一个单间给尚未离桂的诗人存放行李。虽然按照法律规定可以在中午十二点之前退房,诗人们还是容忍了店家的无礼,将行李搬到那个唯一的房间里。我不禁起了几丝悔意,要是这次诗会是市里一个正规部门主办的,或者有市领导出席,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三年后,那家饭店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我常常在上班期间透过窗口看几眼那些日渐荒芜的空房子,心里忍不住生出几丝残忍的快乐。

梁平曾经喜欢“把诗写得清亮一点,写得老实一点”,并认为“诗该怎样写,诗不该怎样写,都不重要”(《梁平诗选》自序,下同),有一点强调内容而忽视技巧的嫌疑。但梁平又是警醒的,他也意识到“诗,不是可口可乐,就不能只让人清凉一爽;也不该坚硬得成为核桃,非得动用锤子的功夫”。说白了就是诗歌不仅要有厚实的内容,而且要有能够贴切地传达出诗美的技巧。对于一首诗而言,内容是宽泛的,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流行与不流行之分;技巧却是常用常新的,古老的修辞家庭无时不在增添新丁,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座美观而不露痕迹的桥梁,将成为那些具有多年创作经验、作品风格已基本成型的成名诗人的瓶颈。梁平也曾面临这样的局面,他在八九十年代的写作成就已有目共睹,《梁平诗选》等三本诗集和孙静轩、吕进、李钢、李敬泽、谢有顺、王干等诗人和评论家的文章可资证明。然而仅仅这样还不足以博得更高层次的诗友的尊敬。梁平的可贵之处在于:作为一个成就斐然的诗人,他一方面不断地巩固原有的优势,保持着对文字的敏锐感受;另一方面,他又不惮于技术上的探索和作品内涵的开拓。2001年以后,梁平的诗歌进一步地切入具体生活情境,姿态和语调变得更低,手法上也有了新意。组诗《重庆词典》、《有名有姓》是其中的代表。《重庆词典》收入的“词条”有李子坝、读书梁、白象街、龙溪镇、海棠溪、莲花池、棉花街等数十个,这些地方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至今仍在。在梁平的诗歌里,它们不仅仅作为地点存在,还是精神的载体,容纳了怀念、反省、疑惑、欣慰等思绪。原本与公园一体而后来不知为何被围墙隔开的红卫兵墓,阴冷沉重的程度不亚于罗门笔下的麦坚利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