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被腰斩的国家(第3/7页)

我们到的那天是六月七日,星期六。西德各地都实行一周五天工作日制度,从星期五晚上,各机关、工厂……就都开始了假日。又加上我们到的那天是天主教宗教节日——圣体节的第二天,所以,我们赶上了亲眼观看市民的狂欢场面。

为了记住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柏林市政当局有意识地保留着被炸毁的教堂残骸不予修复或者清除。以这个教堂为中心,这一天,柏林的成万成十万的青年聚集狂欢。许多人佩戴着圣体节的纪念徽章,许多人传阅着宗教传单,然而更多的人显然是玩的。人们排着队买啤酒,围着圈坐在地上饮酒、吃东西,站在那里把装饮料的铁听扔到地上,用皮鞋把它踩扁。左一个乐队,右一个乐队,把赞美诗的旋律“爵士化”,人们随着这节拍跳舞。各种卖食品、卖纪念品、卖小百货的商摊也摆在了人群里。走路想不碰到别人是很困难的,正在走路的行人常常被人流冲散,于是我们作家团的同志与德国陪同人员,只得像托儿所的孩子那样拉起手来。苏珊娜小姐解释说:“我们喜欢这个样子,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这样可以使人们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由于人们各自坐在自己的汽车里,使人们的相互关系变得愈来愈凉快。”苏珊娜的中文是讲得很标准和流利的,这里她说的是“冷淡”,她把它说成了“凉快”,很可能是口误,但也不妨认为是一个带有玩笑口吻的代用词。人和人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凉快”了吗?这是我到西德后多次听到德国朋友提起来的话题。其罪魁祸首是汽车吗?

西柏林的欢乐是西方世界刻意经营的结果。他们从全世界招揽旅游者,一到夏天,那里的旅店是最紧张的。西德政府规定,西德少年、儿童在校期间,每人可以享受一次免费到西柏林游玩的权利。联邦德国的财政支出,有一半是补贴西柏林的。现在在西柏林,光是领养老金的人就有五十万,然后是七万大学生。这么多养老者(东德规定,东柏林市民过了退休年龄者可以不受限制地去西柏林),这么多青年学生,那么西柏林不是变成了一个消费城市了吗?它的收入,它的生产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明确的回答。

我们参观了一个区的养老院。养老院的设备是第一流的,对老人的照顾也是无可挑剔和无微不至的。医护人员像托儿所的阿姨对待幼儿一样,哄慰着老人们,亲一亲这个的额头,摸一摸那个的脸蛋。洗澡、如厕,都为行动不便、不能自理生活的老人做了特殊安排,设置了特别装置。“他们没有儿女吗?”我们问。“有的有,有的没有。”养老院的负责人回答。“他们的子女不来照顾父母吗?”我们又问。“那要看感情而定,感情好的来得勤些,感情差的就不怎么来了。”说得倒也是。

我向一个八十岁的老妇人祝福,祝她健康和长寿。她打断了翻译,断然回答说:“我可再不愿意长寿!”我惶惑了。于是,对于其他老人,我只祝健康,不敢贸然去祝长寿了。

次于柏林的西德大城市中,我们还访问了汉堡、明兴和法兰克福,作为来自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客人,也许我们对于这些城市的高速公路、高层建筑、立体化交通、超级市场、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以及稠密的花坛、喷水池、石雕和精心修整的草坪还是很感兴趣的。特别使我难忘的是法兰克福一个美国金融机构的办公楼,四十多层高,外墙全是褐色的玻璃,其颜色正如我国风靡一时的蛤蟆镜,这大概可以说是一个戴着蛤蟆镜的高楼大厦吧。还有柏林的一幢六十多层的高楼,据说原来是要作市政大厦用的,但由于高楼不方便,许多设备又不配套,盖好以后一直没有什么部门、什么人肯往里搬,高楼长期闲置,派不上用场,最后只得削价卖给一个旅馆老板,只收回了建设成本的十分之一。

我们接触过的德国各界朋友对这些高楼大厦,对这种城市的现代化并不甚感兴趣。作家格拉斯还直截了当地建议说,希望中国不要盖那么高的楼,不要造那么多的汽车。我想,他们大概是为高楼、汽车太多而烦恼吧?我们呢,却还在为盖房、造车而奋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呀!

听德国朋友说,现在他们那里的趋势是人们走向农村,愈来愈多的人愿意居住在农村,生活在大自然里。他们宁可放弃城市的某些现代化设备,到农村去,冬季烧木柴取暖。

德国朋友更有兴趣的不是夸耀他们的“现代化”,而是介绍他们的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技术上日新月异、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的德国,却又是一个非常好古、追求返璞归真的国家,这真有趣。到现在为止,有一些大城市的中心,仍然铺着数百年前的石路,红石头,修凿得方方正正,形状与大小类似我国的城墙砖,这样的街道,汽车在上面只能缓缓爬行。在海德堡,在这种红石路上,甚至还保留着客运马车,马蹄嘚嘚,车来了,到站停下,像公共汽车一样运载客人,更有点古色古香了。

西德有充足的电力,那里是鼓励人们多用电的。只有多用电,电厂才能赚钱,如果用电超额,用户将会受到厂方的优待和奖励,许多旅馆和餐厅大白天也开着电灯,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得奖——和我们的“节电奖”相反,大概是“耗电奖”吧。但是,为了隆重,更为了发思古之幽情,宴会上却要点红蜡烛。海德堡的那一家鹿街旅馆,以自己具有五百年的历史而自豪。那里的房间,可以算是相当低矮和狭小的。它的餐厅里,干脆把电灯做成煤油灯和蜡烛的形状,给你一种生活在五百年前的感觉。

至于德国的文物、名胜、古迹就更不消说了。六月五日,前驻华大使魏克德先生和夫人陪同我们去参观科隆的大教堂,教堂初建于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已有八百年的历史,高达一百四十三米,巍峨入云。一九四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飞机大规模轰炸科隆,全市只剩下了三百间房屋未毁,其他全被夷为平地,但科隆大教堂完好无损。即使在战争中,交战一方对于人类文化的瑰宝也不能不优礼有加,古今中外,有几许强人在破坏文明遗产方面能与林彪、“四人帮”等相“媲美”呢!

教堂旁边,在战争中的一个大炸弹坑的基础上,修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被命名为“罗马帝国时期的科隆”。

还有波恩郊区的贝多芬故居与法兰克福市区的歌德故居呢,两个人的经历不同,前者的故居窄小、寒碜,后者的故居阔气、排场。历史终于抹去这两位文化巨人在世俗生活中的地位差别,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走进他们的故居,攀上一层又一层的楼梯,在日光树影之中观看着他们的遗物和照片的时候,我好像听到了一个深沉的、从容的声音,好像登上了一个令人感到天高地阔、心旷神怡的山峰,若有所得,若有所动,若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