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第2/2页)

《北回归线》写人叙事时基本上可以说是写实的,但米勒几乎处于一种半痴半醒的状态下,在现实与梦吃的交织之中,他的意识随时部跳跃到一些莫明其妙的方面去。无边无际地联想,毫无联系的意象叠加,生造的词语,混乱的句式。也就是说,米勒随时都进入痴言吃语的潜意识境界。

尼采的上帝之死在《北回归线》中被置换成了人类的死亡。米勒的语言使得一些正常的物体形成奇特化、反话化的意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这些反正常的语言所制造出的酸涩、扭曲的意象记述了所有米勒的思想。世界已经支离破碎,人类已经死亡,如何获得希望,米勒把希望寄托在性意识的唤醒上。

《北回归线》中关于死亡和更生的主题在米勒的话语中重复了很多遍。在米勒看来,惠特曼也许是世界上最后一位伟大的人物了,但是现实却是像艾略特所写的那样,观念与生存中竟存在这如此大的沟壑。一个瘫痪了的世界难有通过性的觉醒才能有所挽回。如果观念中没有性,没有生命力,那么也就没有了希望。米勒写《北回归线》的最终目的,是想描写一个人处于最赤裸的思考时的行动。癫狂状态中,米勒狂呼:“我要在肚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世界,而不是在钉上十字架的一个抽象观念上。”

《北回归线》用怪诞的意象和主题传达了米勒的思想,同时也描绘了米勒身处世界的一个缩影。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米勒对性的高度赞颂。性在小说中表现的是一种悲观主义情调,体现的是一种虐无主义思想。无论是对妓女的街头描写还是在和卡尔、范诺登等人糜烂的流浪生活,米勒的笔下是一个赤裸裸的、奄奄一息的世界。经历了战争折磨的人们,正在一个瘫痪的世界寻找迷失的自我。米勒一反前人,用粗俗的语言很直白地表达出了对自然的热爱相对工业机器发展的担忧。

作品影响

《北回归线》 是亨利·米勒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书中以回忆录的形式追忆了作者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在巴黎度过的—段时光,旨在通过诸如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的描写揭示人性,抨击虚伪的西方基督教文明,撕去它罩在文明社会中人类性关系上的伪装,探究青年人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将自己造就成广义的艺术家这一传统的西方文学主题。本书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读者,成为畅销全球、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同时也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美文坛。

作品评价

T·S·艾略特把《北回归线》称为“一本十分卓越的书”,“在洞察力的深度上,当然也在实际创作上,都比《查特菜夫人的情人》好得多”。庞德认为《北回归线》“大概是一个人可以从中求得快感的唯一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