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意味着什么 读《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第2/3页)

自然

一棵树自然会生长,自然会将根扎向土地,将枝叶伸向天空,这样的生长尽情而合理,不狂妄,也不浮华。一个诗人的成长也是这样,由内向外的,健康而且自由。里尔克说:“我相信一切都本其自然,归结我也只是这样劝你,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里尔克在此传递的不只是一种健康的理念,还是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身心浸入诗歌的人本身就处于一种非常状态下,在与美相逢的时刻,灵魂的风暴往往不期而至。对美丑的敏锐往往跟心灵的脆弱有着内在的联系,对艺术的执著往往跟精神上的偏执有着内在的联系,这都是些血肉相连的矛盾,而“本其自然”的心态却能缓和并淡化各种元素的冲突和碰撞,让年轻的诗人少受些精神破碎的痛苦。

不偏离正确的道路是很难的。欲望、幻想、野心都可以在写作这里得到满足。一个写作者文字的风貌和气质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写作者的面容往往也因此变得模糊而复杂起来。里尔克反对自以为是的写作。他对写作有一个基本的考察方式。那便是他在第二、三封信中提到的,看它“是不是发自你本性的一种需要”。他依然把“本其自然”放在了第一位。因为,只有自然的,才是真诚的。里尔克以此为基点,拒绝了写作上的种种恶习,尽可能地恢复了写作的纯粹和朴素。里尔克的提醒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值得探究,但他对写作圣徒般的执著和诚实令我深深感动。

里尔克是那种有着坚实内核和神性体验的诗人。他对诗歌的种种理解在最深处往往都是合而为一的。他对诗歌自然长成的说法其实在劝勉诗人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时已侧面提及了。他那关于诗歌的感悟和提醒就像一扇扇门,你都能由此进入,一直走进最深处。朴素和谦卑是里尔克面对诗歌的基本姿态。自然的,是美好的,同时也是隐秘的,有许多内部生长的秘密我们都无从窥探。因此倾心于内敛的里尔克在第八封信中就对此提醒道:“对于自己不要过甚地观察,不要从对你发生的事物中求得很快的结论。”下面这句话则展现了里尔克的潇洒和从容:“让它们单纯地自生自长吧。”

里尔克的文字里有着一种厚实、坚韧而源源不绝的爱意,仿佛地底流动的泉水、正在升起的山峰。爱也是与他生命相连的最本质的命题。在第二封信中,他告诫青年诗人道:“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爱,这种爱将为你得到千千万万的回报。”寂寞同样也是溶入里尔克血脉的命题。在第四封信中,他阐明了面对寂寞的基本方式:“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同样的告诫还出现在第六封信,只不过爱的客体转换成了“内心事物”:“你最内心的事物值得你全心全意地去爱。”在里尔克这里,爱不仅是抵御寒冷的力量,也是生存的根基。这样的爱不讲条件,不问结果,不求回报,只希望在诚实而艰难地付出中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而光辉。爱在此不仅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基本的能力,品质和素质,是一个人成之为人的根本。由此爱超出了凡俗的、明争暗斗的、狭隘阴暗的状态,而升入了一种深厚而纯粹的光辉中,直至成为光辉本身。

这样的爱以艰难、忍耐而圣洁的方式存在着,像大雪覆盖下的冬季土地,流向土地最深处的河流,可以无限辽阔,无限深入。它远远超出了充满着种种局限和伤害的两性之爱。实际上里尔克对纯粹的两性之爱持以批评的态度。在第三封信中,他切实地批评当时享有盛名的德国诗人理洽特·德美尔,说“他只是作为男人去爱,而不是作为人去爱,所以在他的性的感觉中有引起狭窄、粗糙、仇恨、无常、没有永久性的成分存在,减低艺术的价值,使艺术支离晦涩”。以异性为支撑的爱渴求体贴、安慰和拥有,这本身就折射出求爱者自身的残缺和无所依附。无论作为男人去爱,还是作为女人去爱,在里尔克看来,都难以挣出狭窄的私欲和本能。而只有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去爱,才能使爱恢复最初的尊严和光芒。在这样丰富、温暖而独立的个体中,爱不再意味着索取和销魂,而是永不止息的付出和向上。它自足,完整,纯洁而丰富。

里尔克理解中的爱具有光辉的天国气质,距离俗世太远。里尔克确信自己抵达了真实。世间的爱情在他看来都只是蒙蔽中涌动的情欲。他在第七封信中冷静地陈述道:“谁严肃地看,谁就感到,同对于艰难的‘死’一样,对于这艰难的‘爱’还没有启蒙。”同在这一封信中,他反复从各个侧面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他说:“以人去爱人,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他将爱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到了一切光辉的顶点。一个精神刚刚觉醒的、脆弱单纯的个体,全然摒弃了本能和私欲,坚持一种如此纯粹的生存方式,无疑是危险的。极端的爱与美往往会斫伤一个人内在的丰富,使人趋向单薄和脆弱,并最终在生命的死角无路可走。里尔克无疑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没有提出自己爱的理念后就转移话题,而是更进一步地慎重指出:“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里尔克认为爱是如此的严肃而重大,同时也是如此的艰难,他以源源不绝的努力和学习作为对至善至美的爱的支撑。他对于爱的学习的要求是非常严肃的:“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他的学习爱,换一种表达,其实就是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爱在里尔克这里是让自己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途径,同时也是丰富和完善本身。这样的爱丝毫没有漂浮于我们这个年代的颓废和及时行乐的气息,不随便,不轻予,不争抢。它永远向上,让人臻于健康和壮大。它本质上是孤独的,静静地壮大和前进着,清楚这艰难的一切将在怎样的最深处完成自己。

寂寞

里尔克最后一次谈到寂寞是在第八封信里:“它根本不是我们能选择或舍弃的事物,我们都是寂寞的。”这种宿命般的寂寞在他看来,其实正是我们生存的本质。他在第一次提到寂寞时下了一个判断:“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他的意思是艺术之光要在穿透黑暗、喧嚣和障碍,抵达了本质的寂寞之后,才能够辉照人世。他对寂寞充满了一种深切而隐忍的爱意。他在寂寞中聚精会神,绝不会以外界的纷攘来打扰自己,他知道寂寞的自己才是坚韧而有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