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3/5页)

现在它出现了,就那么盘卧在那个明亮的女子一侧,好像和人们当初见它时的模样不怎么一样,它显得小了些,起码比人们嘴里吐出的它的形体要小了许多。它静静地守护着那个女子。另一侧,那只大龟的头也悄悄地翘起,包括那头麒麟,一律都张望着村子、村子里的人们。那只大龟比传说中也要小许多。在传说中,那只龟的脊背似乎比远洋货轮的甲板还要宽阔,站上去一个人,来来回回走那么长时间、那么多趟趟,竟然没发现脚底下踩的并不是他认为的土地。那是——就是翅膀在南塘上度过神奇的一夜之后的第一个夏天,那年夏天是个真正的水天,雨几乎连下了二十几天就没有停过歇,地势稍稍低洼的田野早成了一片汪洋。田里的红薯泡烂了,想像往年一样囫囫囵囵、香香甜甜地吃到嘴里显然已不可能,但玉米不怎么怕淹,站在水里仍然青葱葱的,棒子硬撅撅的没有一丝要糜溃的征兆,嘘水村的人们这一次没再听天由命,他们很明白玉米无论多么扛事,要是一直那么站在水中,也有受不住的一天。于是他们开始冒雨排水。他们打着赤脚,扯一块布单披在身上,匆匆忙忙一趑一滑地挪动在田野上。他们挖通排水道,疏浚在干天里已经堵实的沟渠,送那些滞留在田里的水哗哗啦啦去它们该去的地方。后来他们就走向了南塘。南塘的水已经漫出来,看上去一下子宽阔许多,不再像一处池塘,而像是一个大湖。这片大湖差不多和周围的田地连在了一起,白茫茫都是丛生的涟漪。这群人拄着铁锨,小心翼翼地走在水里,唯恐哪儿突然冒出来一样什么东西不知怎么一弄就把他们弄没了影儿。他们觉得那些密密麻麻的涟漪深处危机四伏。他们走路的架势有点像当时放映的一部电影《地雷战》里手握探雷器的日本鬼子。他们要去南塘的东南角,要在那儿挖出一道沟和另一道畅通的沟渠连成一体,好让这片像是在无休无止生长的大水赶紧走掉。他们一队人战战兢兢地磨过了塘堰,密集在土窑的东侧。土窑的东侧是一块没有上水的高地。他们都松了一口气,回望了一眼身后的大水,为刚才的草木皆兵好笑。他们又开始说说笑笑,好像这儿不是传说中生得令他们提心吊胆的南塘,而是村子里的某处饭场。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甚至离开了人堆,朝塘水走去。他想涮涮脚,想把沾在脚上的烂泥涮掉。年轻人总是爱干净爱漂亮。其实脚上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烂泥,因为到处都是弥漫的雨水,走起路来啪叽啪叽都是在水里,压在水底下的田地瓷瓷实实的,怎么可能有泥。但那个年轻人向身后的水走去。也许他是觉得那片水青汁绿液的好看,不在里头划拉几下子有点可惜。细雨仍在下,小风仍在吹。雨点打麻了小风拨弄出的层层波纹,水面像是一张神奇的布毯。那个人向这面布毯走去,本来应该三步两步就能到的水边,他却走了好一阵。他自己也有点纳闷。但有那么多人在身旁,他没有多想。他踩着滑溜溜瓷丁丁平阔的塘堰,再一次觉得他的想法没错,这么好的水,这么舒坦的没有水的地面,不享受一番确实可惜。他没有注意他的脚底下的地面没生一根草,是一种铁质的幽黑,就像他扎着架子往水里呼啦啦涮脚的时候没有注意脚底下的地面在一点点陷落一样。他脚底下的地面在陷落,直至他站在岸上的另一条腿水也漫上了脚踝,他才一下子惊觉。他噢的一声跳了起来,激起一大片雪白的水花。还好,他只一跳就跳到了“岸上”——他马上发现那不是什么岸,压根儿不是地面,而是正在往水里沉落的一片铁色平台。那是大龟的龟甲!直到此人抓着谁递过来的锨把,被从水里淋漓地捞出,那只大龟还没有完全沉没,还有比一口大铁锅更大的一处圆顶崭露在水面上。它好像并不急,也不怕人,就那么慢慢地往下沉。水面上没有了铁色的甲板,但那处被水波揉碎的黑暗像淹没的一片藏满雨的乌云,一直到人们离开都没有洇散,黑塌塌地弥漫水底,边缘模糊,谁都猜不出它究竟有多大。

这一年是南塘生命里的里程碑,这一年发生的事情远不止水里冒出来了一只大龟,而且雨季过后,那座土窑的顶上举起了一棵小树,而且到了年底人们仍像往年一样去南塘里捕鱼时,连一只虾也没有再捕上来(自此以后,南塘里除了生出一头麒麟外,没有再生出一尾哪怕是半斤重的不大的鱼)。好像那条大红鱼头一撅蹿上了岸,从此宣告南塘的第二青春期来临,传说和故事又像春天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撒落人间。

那是株楮树,一种这一带最常见的生命力旺盛得不得了的树。这种树树皮黄不拉几的,像一种蛇的皮(这种性情狂悖的蛇就叫作“楮皮子蛇”,尽管是无毒蛇,但它凶猛得能够追人,头昂起来的时候,差不多能竖起半截身子);楮树当年生的枝叶上密布硬毛,摸上去涩橛橛的,到了夏天,会结出一树鲜红得绚烂夺目的圆球状的果实,软塌塌的,吃起来甜得腻人,却贮满比芝麻还要小的密密麻麻的种子;这些种子能落地生根,而且根系发达得让人发怵——它能在地底下织起比棉絮还要稠密的根网,能深入到藏着泉眼的砂姜层,任其发展,它竟能在黑暗的地下独自在一年里走完几十米的行程,第二年它就能远涉半里开外。一块地里一旦长出了楮树,十年也别想刨净那些黄色的根须。楮树的红果对人来说不是什么好吃物,却是鸟们的美味佳肴,而这些鸟类是楮树最好的播种机,它们把楮树的种子撒遍大地的角角落落。于是,有一颗这样的种子就登上了那座土窑的窑顶,并趁着温暖的雨水的滋润,马上崭露头角。

那年秋天砍倒了大庄稼,再没有什么遮挡眼目时,人们站在裸露出了肌肤的大地上,一下子就看到了土窑顶上的那株树。它还不太粗壮,当一阵秋风掠过时,它羸弱的腰身就会微微弯曲,没有泛黄的叶片翻飘出一团水光。这棵树长得飞快,第二年,干旱已经对它束手无策,因为它伸展的根梢能够汲啜到了南塘的塘水。第三年,它在冬天里落尽叶片巍峨起身躯,独自面对呼啸的寒风就像窑体本身一样屹立不动;或者说,它业已成了土窑的一个器官、肢体,是土窑本身在长大。尤其是夏天,这株蓊蓊郁郁的楮树枝叶披拂,完全遮没了土窑,远远看去就像旷野里的一头暗绿色的巨兽。

现在咱们该说说那头麒麟啦!那头麒麟早等得不耐烦了,它在黑暗的水底整装待发,一待就待了不知多少年,只等着在一个熹微的黎明一声又一声鹑哨吹响,它才能像战马听到了檄角一样,呼隆一下驰出塘水,抖搂满身的亮晶晶的水珠,朝着东南方向腾空飞去。吹鹑哨的那两人不是嘘水村人,否则他们就不敢半夜里就往南塘上跑,并且像猴一样蹲在塘堰上,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也同样在盯着他们的老窑——前头说过,这些村子都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村子,外村的人很少知道嘘水村的传说(传说是一个村子秘史的一部分),很少知道南塘,即使知道也是个皮毛,也仅仅是说说而已,谁也不会去当真。加之这两个喜欢鹌鹑喜欢得要命的人和嘘水村不一个村也不一个大队甚至也不是一个公社,他们是楼蜂偷鸡的那些村子里的人,和嘘水村仿佛不待在一个地球上,所以他们什么都能想到就是没想到鹑哨一响鹌鹑没飞起来,飞起来的倒是一头他们从没见过的怪兽。是一只鹌鹑引导他们走向南塘的,他们两人正结伴而行,忽然在离他们不足三间房子那么远的田野里,一只壮实的灰鸟从地面上倏地弹射出去,带着诱人的风响高高低低地在空中划出几处优美的弧段,然后变成一个小小的像星星一般闪闪发光的黑点准确地降落在土窑上。他们虽然年轻,却是玩鹌鹑的老手,他们这会儿就走在去嘘水村找人斗鹌鹑的路上,他们一眼就看出了那是一只鹌鹑,从起飞的架势和翅尖划开空气的声音里,他们还断定那是一只“老嚓”(公鹑),一只前景无限的老嚓。二话没说,他们就向南塘走去,而且他们决定一旦侦察好地形,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实施他们和这只幸运的鹌鹑相见恨晚的约会方案。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南塘的东侧竟还有一小片棉花地,而且枯萎的棉花棵子还没有拔除,初冬的风一吹,棉花棵子互相的摩击声比弹琴更动听——对于逮鹌鹑来说,这可是天造地设的好场地。棉花地不大,只有四五间房子那么大,但这已经足用,真大了还不好,他们支起的“地网”没有那么长。两个人指着老窑,断定刚才那只鹌鹑就藏在那株楮树下。鹌鹑不可能站在楮树的哪一根枝条上,因为这种鸟天生和树没缘分,它的脚爪太生硬光滑,不像一般的鸟那样能把稳树枝,所以它只能贴着地面跑来跑去,飞来飞去,再顺势发挥其伟大的才能——斗架,从而让人(这种像水拖车一样对一种事物痴迷得没魂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没有消失过,他们仿佛就专为这一种事情所生,他们不知道也不想去知道这种事情有没有意义,对他们来说热爱的本身就是意义)捕捉它,玩赏它,然后在失去发动战争的能力后再宰掉它(实际爱好和平不能斗架的母鹑在刚刚捕捉到的时候就被马上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