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根读《神曲·天堂篇》(第2/3页)

没有一个喜剧诗人或悲剧诗人,

曾这样被他主题的冲击力压倒。

因为就像颤抖得最厉害的眼睛

凝视着太阳一样,回忆那

美丽的微笑,会使记忆本身消失。 [162]

通常所说的“回忆”,这种表面化的进入,在此已完全不起作用了。艺术家所到达之处已同记忆无关,他现在的探索已深入到了潜意识的黑暗里,他必须进行一种特殊的回忆,这种抛开了大脑运作的回忆是以“无中生有”的爆发创造开路的。在这个“纯粹的光明天”里,“我”沉浸在无边无际的喜悦之中,然而“我”是盲目的:

好像一支突如其来的闪电,

把视觉的能力完全剥夺,使眼睛

甚至无法看见最为清晰的物件;

这样在我四周发出一片晶莹的光,

把我紧紧裹在它白热的网里,

因此我什么东西都无法看到。 [163]

这是灵感高涨之际的情景。接着“我”体内升起一股从未有过的力量,“我”获得了超出一切的眼力,并且“我”的眼睛发出光辉,“我”的光同那条奇妙的光河汇合了,美不胜收的光的图案在天庭展示。这时俾德丽采又告诉“我”说,“我”的燃烧是欲望的燃烧,她希望“我”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她又分析说,“我”看到的美景(或“我”写下的篇章)是精神实体的影子(或形式);“我”之所以还不能完全领会“我”见到的事物,是因为眼力还不够。“我”听了她的分析后,就俯望那条光河。这时“我”的视力又起了变化,“我”的目光变成了辩证的目光,“我”进入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精神的“实体”。这个实体的形式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圆形光环,它由最高天反射出来的光线构成,最高天本身又从光环中汲取生命和潜力。在光明之上,是那美丽的蔷薇,它由天堂的精灵构成,而每一个完美的精灵,从前均是下面世俗中残缺的人,均在污浊之中度过了一生。

蔷薇天的描述反映出诗人辩证的眼光和创作的自觉性,以及对于形式感的敏锐把握。这种对于自我的深入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也仍然是令人惊叹的。

第三十一歌中俾德丽采让圣伯纳特启发“我”,使“我”进一步感悟天堂。

这么一大群飞翔的天使,

隔在那朵巨花和上帝之间,

并不妨碍那视力,也不减少那光辉,

因为那神圣的光明依照它应得的分量,

大量地渗透了整个宇宙,

任何东西都没有力量把它阻止。 [164]

此时肉体已不再成为障碍了,它反而是传播光的媒介,天堂里的一切都可以直接体悟。“古代和近代”的精神资源混为一体,汇入一个地方。从“我”所在的处所俯望人间,“我”的感觉是:“从人来到神,从暂时来到永恒,从佛罗棱萨来到住着公正和清醒的人民的境界”。 [165] 而且“我”的目光已是如此的开阔,“我”毫无遗露地看见了天堂里的整体。然后一名圣徒出现,他向“我”指出俾德丽采所在的位置。她在那朵巨花上头,那也是诗人在天堂里的位置。“我”观望的时候,看见她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这是因为天堂给了我辩证的视力,因为天堂之光是直接照耀的。于是“我”感恩情绪高涨。“我”对俾德丽采说:

“你在你的权力范围以内,

走尽了一切道路,用尽了一切方法,

把我从奴役状态引到了自由境界。 [166]

往事不堪回首,如今被奴役的灵魂终于从肉体中解放出来了。拉开距离的观照让“我”信心百倍。圣徒又对“我”说,“我”应该努力观望天堂花园,这样眼光才会随着那光芒更好地上升。的确,对于形式美的凝望会更好地提升自我;而在人间对天堂的思念,会使人变成圣徒——如眼前这位圣伯纳特。“我”在他的谆谆诱导之下排除了杂念之后,终于看见了美丽的天后。然后“我”同伯纳特用目光的交流达到共鸣,以此来确证所见之物的真实性:

伯纳特看到了我的双眼渴切地

注视着他自己的光辉的源泉,

就把他的眼睛转向她,满怀着爱,

因此我更想再一次瞻仰王后的面容。 [167]

这一段的描述很好地体现了人的自我是如何样分裂,又是如何样统一的,以及自我意识的曲折与复杂性。同时这也是写作者与写作对象、与作品之间的微妙关系。从古至今,不论精神世界已发展得多么复杂,基本要素总是不变的。

第三十二歌描绘了一个神秘的圆形剧场(蔷薇花内部)。那里面是以自由意志来划分等级的。自由意志来自于:①天才的意识,②修炼的程度。首先,花园被分成两个基本部分,一边是象征永恒之爱的天后;另一边是经历了苦难,无比忠诚的约翰。

如今且惊叹上帝神妙的预见吧;

因为那神圣信心的两个方面相等,

都要使这座花园中的宝座坐满。 [168]

爱与忠诚,是这个剧场的核心。它又是一个自满自足、完美无缺、对称精致的必然王国。它内含着矛盾(“双生子在母腹内相争的那段经文”),正是这矛盾推动了对于善的追求。下面的人们升到此处,被安排在不同的级位里,而在上帝眼里,他们的区别是微小的。然而精神发展是一种历程,这个历程大致分三段:早期的人类天真无邪,信念是纯朴的;到中期,就要通过割礼(受苦)来获得信奉的力量了;而到了末期,罪恶泛滥,要获得信仰,人就必须经过“基督的完善的洗礼”。如不如此,无罪的婴儿也要罚入地狱深处。参观这个剧场就是追索精神史。

“如今且观望那个和基督的脸

最为相似的脸吧:因为只有

它的光辉才使你能够看到基督。” [169]

只有圣母马利亚的光辉,能够使人获得彻底的自由。那自由的大欢喜,是由源源不断的爱转化而来的。当“福哉马利亚,充满着恩惠!”的歌声响起时,灵魂就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花园阶梯的高处坐着自愿的受难者,他们是认识原罪的圣人。这些精灵很早就懂得了上帝设下的赎罪模式,于是自觉地开始了追随上帝的漫长旅程。这些人是:加百列、摩西、约翰、彼德、琉喜霞等等。

“但是——唯恐你在振起你的翅膀

以为在向前飞的时候,会向后落下,

必需用祷告才能取得恩典……” [170]

唯有爱的祷告,是促使人不断上升的力。就如在创作中,笔者一旦背离虔诚的状态,文字就会背叛他一样,人也只有活在爱的信念中去追求真理,追求自由。在天庭里灿烂发光的圆形剧场,是一个永恒的精神王国,对其机制的探讨贯穿了整个人类精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