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海难事件调查 3.“他们”(第2/2页)

当法医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为此林九微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努力,如今这个梦想还没结晶,就被摔了个稀碎,到底是谁在肆意摆弄他人的人生?

“海难案失踪的五个人里,有一个叫黄树勇的,船上人叫他小拖曳,负责起网,”林九微说,“这个人是被大学开除的,开除原因是从实验室偷病原菌报复同学,他学的是生物工程专业。”

林九微给桑绪看了一样东西:她用手机偷偷拍摄下来的一系列照片,这些照片都拍自同一本航海日记,是舟山海难案的物证之一。日记的主人则是小拖曳的父亲,老拖曳。

老拖曳年轻时曾在远洋游轮上工作过,保留着写日志的习惯。根据他的记录,朱老大的船上一共十六人,其中渔民十五人,游客一人。

随着捕鱼环境的退化和自助游的兴起,舟山跟船出海的游客越来越多,饱览海上风光的同时还能现捞现吃海鲜,一举两得。跟着朱老大出海的游客在老拖曳的日记里被称为“小张记者”,但结合林九微从刑侦支队了解到的信息,这个“小张”是个做自媒体的年轻人,内容主要是偏重冒险的旅游,老拖曳不懂什么是“自媒体”,笼统地把他理解成“记者”。

比孤绝封闭的环境——如海上漂流的渔船——更可怕的,是在这种环境下,身边还潜伏着一条蛇。

小拖曳就是这样一条蛇。

他一开始出现在日记中,只是觊觎“小张记者”的平板电脑、手机和智能手环,但第二天,这些东西就到了他手里,被老拖曳发现后,小拖曳说是从小张那里借来玩的。

没过两天,渔船起网的时候,小张就直愣愣站在网下,幸亏被人发现得早,否则成吨的海水裹着的鱼虾随着起网从空中砸下来——林九微想,无论是法医还是殡仪馆遗体修复人员,都会很头疼。

推荐小张参观起网的,正是小拖曳。

为此老拖曳狠狠地扇了他几记头皮,还在日记里探索了“生死轮回”这一深奥的宗教问题——结论是自己上辈子肯定作了孽。

那几记头皮打得显然不够狠,因为转过天来,小拖曳就怂恿小张去扎海鳗。海鳗性情凶残,小张浑然不知地拿起鱼叉,幸好豁耳阿二拦得快,保住了“记者的瘦胳膊”。

老拖曳对此的反应是:一顿头皮。

最后一次是小拖曳带着小张去船尾吹风,那时正是要下网的时候,人站在船尾极其容易被绳子卷到海里去,神不知鬼不觉。

小拖曳却不知自己早被老爹盯死了,带着小张记者和对电子产品的美好期许到船尾还没走几步呢,就被老拖曳一脚踹翻在地。

老拖曳详细记录了父子两人如何互相问候同一拨祖宗,以及诅咒对方断子绝孙。

根据老拖曳的描述,小拖曳和船上其他人关系也不好,别人都是看老拖曳的面子。若是小拖曳对船上的人怀恨在心,像他被学校开除时做的那样准备施行报复行为,林九微一点都不意外。

“但那样的话他就不需要提前弄死小张。把整船人害死后,小张的东西不还都落到他手里。”桑绪说。

“本来警方也怀疑过小拖曳,但专案组可能也是这么想,所以最后撤销了他的嫌疑。”林九微说,“但你看,筛来筛去,目前唯一有问题的就是他了,虽然我也不相信他能有那么大本事,能杀了全船人,还有我那些噩梦又是怎么回事,”林九微困惑地戳着蜘蛛侠摆件,“总觉得这件事背后的水很深,只有去舟山实地调查,才有可能弄清楚。”

“但我必须回北京了,家里有点事不能拖,”桑绪说,“林小姐,你看这样行不行。我有个很信得过的朋友,他最近可能有空,如果他愿意的话,我想请他和你一起去调查小拖曳,可以吗?”

“你那个朋友也是和你一样的黑客?”林九微问。

“我只是个程序员,”桑绪纠正道,“我那朋友是个心理医生。”

林九微敏感地问:“你相信我做的那些噩梦不是我精神有问题吧?你要是不相信,我看我们还是别合作了。”

桑绪笑道:“我完全相信你,真的。我只是恰好有个信得过的心理医生朋友而已。”

林九微不信任地打量了桑绪两眼,想从他脸上找出撒谎的蛛丝马迹,半晌,她叹了一声:“我信任你就够冒险的了。你那个朋友你有多信得过?”

“我可以把命交给他。”桑绪说。

“少来这种不值钱的假大空话,”林九微鄙夷道,“现在是法治社会,又不是武侠小说。”

桑绪想了想,拿出手机打了个电话,点开免提:“明子,我现在有点急事,要用钱,其他的你别问了。”

那边说:“要多少?”

“你有多少?”桑绪问。

“加上这个月结的工资应该是七十九万。”

“我都要了。”桑绪说。

“行,我马上给你打过去,”那边问,“你人在哪,还在舟山?要不我过去?”

林九微目瞪口呆地看桑绪挂了电话,将手机放在桌上,平静地等待着。五分钟后,他收到一条短信:新到账七十九万五千元人民币。

“桑先生,这样的朋友请务必多介绍几个给我!”林九微发自肺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