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御史自杀(第3/3页)

有了气力,又饿怕了,抢饭的时候,他不再辞让,抢到的饭越来越多,至少也能吃个半饱,还能帮那老囚万黯抢一些。

每日,他只记着三件事:早上不要误了喝水,中午和傍晚尽力多抢些饭。其他时候,便昏昏沉沉躺着。

有时,狱吏不高兴,进来拿他们出气。开始司马迁不知情,莫名挨打,心中气恨,神色便会流露出来,结果只会激怒狱吏,打得更重。于是,他渐渐学会,只要听见狱吏来,就尽快缩到墙角,不动,不抬头,不发出声响。实在躲不开,被踢被打时,也尽量蹲伏在地下,护住头脸,挨几下便无事。

起初他还盼着能早日离开,但狱中囚犯太多,他连审讯都等不来。牢狱苦闷,他日夜渴见妻子、女儿和卫真,但狱中为防串谋,不许亲友探看。他只好以庄子那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来释怀,又以孔子被拘于匡、困于陈蔡,却安仁乐道、弦歌不辍来自励。尽量不再自寻烦恼,安心等候,过了一阵,竟渐渐忘了时日,甚至忘了自己身在囹圄。

一日清晨,甬道墙上小窗洞外,霞光金亮、斜射进囚室。

狱吏又送来水,司马迁最后一个喝,桶里水剩得不多,他便托起木桶,直接往嘴里灌。他背对着小窗,霞光正巧照在木桶中,他猛然看到水中映出一张面孔:脸色惨白,眼窝深陷,颧骨高耸,须发蓬散,沾着几根干草,尤其那眼神,像是穷巷中常被殴打的野狗的目光,呆滞中闪过惊怯。

司马迁先是一惊,继而惨然呆住,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幽魂野鬼一般,与囚室中其他囚犯毫无二致。

他慢慢放下桶,木然站着,眼中不由自主流下泪来。

十岁起,他就开始诵习古文,遍读诸子群经;二十岁,随父进京,跟随名儒孔安国、董仲舒学史;之后遍游天下,南涉江淮沅湘,踏访禹穴古迹,北至淮泗齐鲁,观习孔子遗风;三十五岁,任郎中一职,奉使西征巴蜀昆明;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博览宫中秘藏书卷。继承父志、豪情满怀,要撰写数千年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现在却身陷牢狱,形容枯槁、面无人色,每日只为一饭一饮而拼抢。

他不知道何时能出狱,妻子一介女流,连来狱中探视都不许。亲族中,只有女婿杨敞任个小官职,而且素来胆小怕事,根本不能指望。至于朋友,只有任安能倾力相救,但他远赴蜀地,恐怕还不知道自己遇难。田仁虽然已经回到长安,天子面前也说得上话,但至今不曾露面,想是怕惹祸上身。其他人本来就交接不多,更何况这次是当面触怒天子,人人避之不及,怎么会有人肯替他分辨?

司马迁虽然一向疏于交游,但从未如此孤立无援,像是被举世遗弃了一般,心中一片荒寒悲冷。

眼下,他只能盼李陵能早日逃回来,这样他便可脱罪。然而李陵会回来吗?何时才能回来?若他十年不回,我便要在这牢狱中苦捱十年?而且,天子之怒并不纯然为李陵,定然不会全然无罪,总要加些罪名。

他越想心越乱,在囚室里走来走去,脚上镣铐不停拖响。

“做什么?!”狱吏闻声赶过来,手里握着木锤,隔着木栏向他捣过来。

司马迁胸口被捣中,一阵痛楚,却不闪不避,怒目问道:“何时审讯我?”

“想被审?好,我就来审审你!”狱吏取钥匙开了锁,一把推开门,两步跨进来,挥起木锤就打。

司马迁重重挨了几下,怒气顿时无影无踪,忙蹲下来抱着头,咬牙捱着。那狱吏狠狠敲打了十几锤,又一脚把司马迁踢翻,才骂着离开。

司马迁躺在地上,遍体疼痛,心中气闷,喉咙中发出梗涩之声,又像哭,又像笑。

良久,平静下来后,他才告诫自己:以后再不可这样,你得留着命,你的史记才写了一半。你若这样死掉,连条野狗都不如。

他渐渐振作起来,这囚室中没人说话,很是安静,时间又多,虽然没有笔墨,却可以打腹稿。于是他便一篇篇在心里细细酝酿,一遍遍默诵,死死记牢。

这样,他又浑然忘记了时日和处境。

  1. 京辅都尉:掌管京畿军事的武官。《史记·田叔列传》:“仁以壮勇为卫将军舍人,数从击匈奴,卫将军进言仁为郎中,至二千石,丞相长史,失官。后使刺三河,还,奏事称意,拜为京辅都尉。”
  2. 《汉书·百官公卿表》:“(天汉)三年春二月,御史大夫王卿有罪,自杀。”“执金吾杜周为御史大夫。”
  3. 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13位丞相,只有4人善终,3人被免、3人自杀、3人被斩。18位御史大夫,5人自杀,1人被斩,另有延广结局不明。(参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4. 参见司马迁《报任安书》:“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5. 参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