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乔治·史迈利简史

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安恩·塞康姆小姐嫁给了乔治·史迈利,一个被她形容为普通得令人心动的人物,这让她那些伦敦上流社会的朋友们惊愕不已。两年过后,当她爱上一名古巴摩托赛车手并离他而去时,又令人摸不着头脑地宣称,她要是那时不离开他,就再也没机会这么做了;之后,索利子爵特意到他的俱乐部走了一趟,发现这个消息已被传扬开去。

那句也算得上警句1的评论,惟有认识史迈利的人才能理解通透。五短身材,臃肿体态,外加一副温顺脾性,似乎还热衷于把大量银子砸在一些品味差劲的衣服上,这些衣服挂在矮胖骨架上就如同蟾蜍收缩后身上耷拉的皮囊一般。而事实是,索利早在婚礼上便断言过,“塞康姆嫁的是一只披着油布长雨衣的牛蛙”。然而,史迈利并未意识到这种不协调,他只会摇摇晃晃地穿过教堂的走道,寻找那一个能让他变成王子的吻。

他究竟是富贵荣华,还是一贫如洗,究竟是抡锄头种地的,还是捧圣经传教的?而她又是从哪儿把他给弄过来的?新郎新娘之间的不登对在安恩小姐毋庸置疑的美貌中被强烈地突显出来,而这种突兀感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小道消息的对象终归要黑白分明,如此便能在只言片语中轻易传达出罪恶与居心。至于史迈利,顺势成了没有学院背景、没有父母、既不参军也不做买卖、既不是大富大贵也不至于囊中羞涩的人,他没头没脸地搭上社交圈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迅速沦为一件丢失的行李,当婚姻来了又去,他便命中注定地被遗忘在落满灰尘的旧闻架子上,再也无人问津。

就在安恩小姐跟随她那位明星车手前往古巴之时,她给史迈利透露了一些想法。带着那么些勉勉强强的钦慕之情,她承认,要说在她的生命当中真正有过的惟一一个男人,那自然是他无疑。她满怀欣悦地追溯过往,表示自己已用圣洁的婚姻证明了这个观点。

安恩小姐与前夫分离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在社会上激起波澜——轰动过后的余波确实未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不过,要是知道索利那帮人对史迈利的反应作何感想,那事情还是颇有嚼头的;当时,史迈利正深深地沉浸在那些地位并不显赫的德国诗人的作品中,阅读时那架着眼镜肉感十足的脸因为精神过度集中而缩拢起来,而那双汗湿了的胖手则在松垮的袖子下紧紧地握着。不管怎么说,索利在轻描淡写地安慰说“离开终究是短暂的结束”2时还是感觉到了满足,仿佛他并没有意识到,虽然安恩小姐才离开没多久,但乔治·史迈利的一部分已经确然死去。

存活下来的那部分史迈利不仅跟他的外在形象毫不搭调,还跟他的爱情以及不入流的文学品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从事的职业,乃是情报官。这是一份他喜欢的职业,这份职业仁慈地带给他好些同样隐藏了个性与出身的同僚。与此同时,这份职业还能够让他去做曾经是这辈子最爱的事情:对人类行为的谜团进行学术考察,并且通过实践应用自己那套演绎法来加以提炼梳理。

在1920年代的某段时间里,史迈利从他那所毫不起眼的学校脱颖而出,继而笨重地穿行在同样寂寂无名的牛津学院昏暗的回廊里,他眨巴着眼睛,憧憬着谋取一份教职,将后半生奉献给晦涩的十七世纪德国文学。但是那位对他了如指掌的导师明智地作出指引,让他远离这些毫无疑问终将隶属于他的荣誉。于是,在1928年7月的一个美好的早晨,一脸疑惑、面色涨红的史迈利端坐在了海外学术研究委员会的面试席前,而这个组织他在之前素未听闻。贾比迪(他的导师)在介绍时异乎寻常地言辞模糊:“就跟这些人聊聊呗,史迈利,他们会考虑你的,而且待遇可以保证你不用跟那些不入流的人为伍。”然而史迈利表明了自己心中十分恼火。他很是担忧,因为贾比迪平素说话一向精准到位,但是这次却如此含糊其辞。怀着一星火气,他答应多等几天,直至真正见到贾比迪所说的“神秘人物”再作答复。

尚未有人给他介绍这个委员会,但是放眼望去,半数成员他都知晓。这当中有来自剑桥的法国中世纪专家费尔丁,有东方语言学院的斯巴克,还有斯蒂德-阿斯普雷,那晚他在贾比迪家做客时,对方就在贵宾席上用餐。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内心颇受触动。像是费尔丁,且不用提剑桥大学,光是这号人物能够大驾光临,本就已算奇迹。后来,史迈利总是觉得这次面谈就像是一出扇子舞3;在逐步披露这个神秘组织真相的过程中,每一点进展都经过了精心安排。终于,看来应该是主席的斯蒂德-阿斯普雷把最后一层面纱揭下,真相耀眼的胴体便在他面前展露无遗了。他被安排了一个职位,就在这个组织里,因为暂时还没有更好的叫法,所以斯蒂德-阿斯普雷只能够红着脸称之为特务机构。

史迈利要求一些考虑的时间。他们给了他一个星期。没有任何人提到报酬。

那一夜,他留在伦敦,找了一个相当不错的住所,还去了剧院。他感觉到莫名其妙的头晕目眩,这让他很是忧虑。他十分清楚自己会接受这份工作,这本来在面试时就能够表态了。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由于他与生俱来的谨慎,或者可以说是因为他想吊一下费尔丁的胃口。

接受任命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训练:不知名的乡间宅邸,不知名的指导员,到处巡游的机会,还有一个逐渐明朗的事实,那便是全然独自工作的绝佳前景。

他的第一项任务还是比较舒适的:在德国的一所本地大学担任两年英语讲师4,平常讲授济慈的作品,休假时便跟一大群热忱真切又随性而为的德国学生待在巴伐利亚的狩猎者小屋。在每一个悠长假期行将结束的时候,他都会带几个具备潜质的学生回英国,然后暗地里把他们的推荐信传送到波恩5;在整整两年内,他压根儿不清楚到底这些推荐信是被采用了还是被无视了。即便是他挑选出来的候选人,他也没有渠道去获知他们是否通过了。他甚至无法确知他的信息是否能够安然到达目的地;而他在英国的时候,与军情局之间也是互不往来的。

他在执行这项工作时的感情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能站在一个超然的位置,学着用诸如“具有特工潜质”这类话语去形容他人,设计一些关于性格与行为的小测试去判断某人能否担当候选人,这项工作都把他给迷住了。这一部分的他是缺乏人性、不人道的——史迈利在这交易当中就是一个惟利是图的跨国雇佣兵,不顾及道德,也没有任何超乎个人私欲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