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第4/7页)

按照蕗屋的想法,心理测试根据其性质不同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一种依据单纯的生理反应,而另一种需要通过语言来进行。前者的做法是,实验者向受试者提问各种犯罪相关问题,利用特殊仪器记录受试者身体上发生的细微变化,借此查出普通审问无法得知的真相。人类即便可以在言语或面部表情上作假,却无法掩饰神经的兴奋,它会通过身体的细微动作表现出来。根据这一理论,测试方法有以下几种:借助自动性运动描记器发现手部的细微动作,或利用某种方法测定眼球的运动方式,用呼吸描记器测量呼吸的长短快慢,用脉搏描记器测量脉搏的轻重缓急,用体积描记器测量四肢的血液流量,借助电流计发现手掌渗出的细微汗液,轻敲膝关节观察肌肉的收缩程度,等等,不一而足。

假如突然被问到“你是杀害老妇人的真正凶手吧”,他自信自己可以一脸平静地反问“你这么说有什么证据”。不过当时会不会不自然地脉搏加重、呼吸加快呢?这种反应绝对无法避免吗?他假设了各种情况,在心里进行实验。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自己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无论多突然、多意外,都不会引起身体上的变化。虽然没有可以测量身体细微变化的仪器,无法确切说明,但既然感觉不到神经的兴奋,就不可能引起身体上的变化。

在不断的实验与推测过程中,蕗屋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反复练习会不会对心理测试的结果产生影响呢?换句话说,对于同一个问题,随着询问次数不断增加,神经的反应会不会逐渐变弱呢?也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从许多其他例子中也可以看出,这一假设极有可能成立。自己不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产生反应,一定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在问题提出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

蕗屋于是把《辞林》中数万个单词一个不漏地全部查阅了一遍,把有可能被问到的词逐一摘录下来。之后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针对这些单词进行神经“练习”。

接下来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心理测试。这也不足为惧。反而因为是通过语言进行测试,更容易蒙混过关。这种测试也有很多方法,但最为常用的便是自由联想法,与精神分析专家诊断病人用的是同一种方法。测试者依次说出几个无关紧要的词,如“拉门”“桌子”“墨水”“钢笔”等,命令受试者不许思考,尽量迅速地说出由这些词联想到的其他词汇。比如听到“拉门”可以联想到“窗户”“房间”“纸”“门”等,什么都无所谓,总之要让受试者立刻说出当时联想到的词。然后在那些无关紧要的词中,不被察觉地混入“刀”“血”“钱”“钱夹”等与犯罪相关的词语,以检验受试者对此产生的联想。

以此次老妇凶杀案为例,思虑浅薄的人听到“花盆”一词后,大概会下意识地说出“钱”。也就是说,从“花盆”底部偷“钱”一事令他印象最深,也就相当于供出了自己的罪行。但若是稍微深思熟虑一些的人,即便脑中浮现了“钱”这个词,也会努力忍住不说,回答“陶器”之类的其他词语。

对付此种欺瞒行径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测试完一组词后,隔一段时间再测一次。如此一来,自然作出的回答一般前后两次答案相同,而故意给出的回答则十有八九与前一次不一致。比如听到“花盆”第一次回答“陶器”,第二次就有可能回答“土”。另外一种办法是利用某种仪器,精确记录下从发问到听到答案所用的时间,根据回答速度快慢进行判断。比如听到“拉门”一词后,回答“门”用时一秒,而听到“花盆”回答“陶器”却用时三秒,这就说明受试者听到“花盆”一词后,为了避免说出最初联想到的词花费了时间,十分可疑。而且这种时间上的延迟不只出现在当时的一个词上,还会对下一个无关紧要的词造成影响。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向受试者详细讲述案发当时的情景,令其复述。如果是真正的犯人,复述时会在一些细节上不经意说出与测试者所述内容相异的真实情况。

对于此类测试,自然需要进行与前一种测试相同的“练习”,不过更重要的一点,用蕗屋的话来说,就是要单纯,不耍毫无意义的小聪明。听到“花盆”不如就直截了当地回答“钱”或者“松树”,这反而是最安全的方法。因为蕗屋即便不是犯人,也一定通过判事的问讯和其他途径得知了一部分犯罪事实,而且花盆底部藏着钱绝对是他近期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作出如此联想完全合情合理。此外,如果是让他复述案发现场情形,利用此种手段也能保他万全。唯一的问题便是联想所用时间的长短。这一点同样需要“练习”,必须达到对方说出“花盆”能毫不犹豫地答出“钱”或者“松树”的程度。他又用了几天的时间进行“练习”。至此,准备万全。

另外,蕗屋还考虑到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情况。想到这一点,即便被问到超出预料之外的问题,或者情况更糟糕,对预料之中的问题作出了不正常的反应,也完全不必担心。因为被测试的人不止蕗屋一个。那个神经过敏的斋藤勇虽然对犯罪事实一无所知,可面对各种各样的讯问,他能平心静气保持镇定吗?他的反应至少要达到蕗屋那种程度才显得自然吧。

随着思考的深入,蕗屋逐渐放下心,甚至禁不住要哼出歌来。他现在反而等不及笠森判事的传唤了。

5

笠森判事的心理测试如何进行?神经质的斋藤对此作出了何种反应?蕗屋又是如何从容应对的?如此种种在此不作赘述,我们直接来看结果。

心理测试后的第二天,笠森判事正坐在自家书房里,凝思审视着测试结果的文件,此时忽然传进一张明智小五郎的名片。

读过“D坂杀人事件”的读者,大概多少知道明智小五郎是个什么样的人物。那次事件过后,他接连在多起疑难案件中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博得了专家和普通民众的一致认可。他与笠森也是在某起案件后熟稔起来的。

在女佣的带领下,明智满面笑容地走进判事的书房。这个故事发生在“D坂杀人事件”后数年,他已经不再是昔日那副书生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