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第4/4页)

“来炊事班吧。我其实对做饭调味什么的没兴趣……当然,看着菜谱我能做出个差不多来,但离开菜谱就玩不转了。如果能有你这种真正对吃在行的人,很多事情就会好办得多。”

爱德华·格林伯格是个有才干的人,他的邀请我无法拒绝。

入夜后,我躺在兵营的木板床上给奶奶写了一封信,告知了我的想法。几天后,我收到了奶奶的回信,她的答复非常简单。

“做饭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不过这份工作很有价值,打仗离不开吃。我年轻的时候,就是怀着这种想法去从事这份工作的。”

信封中夹了一张照片——头裹三角巾的妇女们在石墙前摆了几口大锅,正在给一大群人分发食物。在餐台的最前面站着的人正是奶奶,那时候她才三十多岁。照片后面写有一行小字——“一九一七年三月摄于中央公园难民援助营”。一九一七年,正值一战。我不禁又想起爷爷在去世前不久说的那句“你一个只会做饭的懂什么”。这种观点和那些看不起炊事兵的人如出一辙。

我心意已决。在弗吉尼亚州利堡的军需学校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训练后,我获得了首枚军章,从没有军衔标志的二等兵晋升为五等专业兵。虽然工资也增加了一些,但我在战友中的地位没有变化,还是被人称为“小鬼”。

我们每天的任务就是管理军队中的饮食问题,即向队员分发口粮,在食材、时间和场地都有条件的情况下烹饪食物,并且教会战友如何避免食物中毒。我们是炊事兵,但也属于G连管理部的一员,在战斗时也会拿起手中的钢枪,和其他战友一起冲锋陷阵。

在这里我还交到了知心伙伴。一个是迭戈·奥特加,他是波多黎各裔美国人,个子不高,但身体强壮,性格也很阳光。另外一个知心伙伴就是爱德华·格林伯格。

我和爱德成了密友,他头脑聪明灵活,办事公平可靠,而且从不叫我“小鬼”,而是称我为“蒂姆”。

一九四四年初夏,在经过两年的训练后,我终于要踏上战场了。这一次,我要参加一项代号为“D-DAY”的作战计划。

美国陆军、第一〇一空降师第五〇六伞兵团、第三营G连管理部炊事兵——

这就是我出征时的身份。


[1] 译者注:好时巧克力,英文名“HERSHEY’S”,创立于一九〇三年,是北美地区最大的糖果制造商。

[2] 一英里约等于一点六一千米。

[3] 译者注:《星际战争》又译《大战火星人》,是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代表作之一,首版发行于一八九八年。作品以人类对抗侵略地球的火星人为故事主线,不仅征服了全世界的科幻迷,还影响了此后科幻题材电影的发展。一九三八年,《星际战争》经过改编后,在美国的电台播出。由于情节描写得太过逼真,当时听众误以为真有火星人入侵,引发过大恐慌。

[4] 译者注:一九四〇年六月德国侵占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一九四〇年七月法国政府所在地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史称“维希政府”。这是在纳粹德国控制下的傀儡政府。

[5] 译者注:海报中山姆大叔右手食指前伸,并配有“I Want You”(我需要你)的文字。

[6] 译者注:《平安夜》原名Silent Night。歌词中的“圣婴”指耶稣。因为耶稣出生在伯利恒,是犹太人,所以希特勒下令修改了歌词。

[7] 译者注:《生活周刊》(Life Magazine)是一本美国的老牌杂志,其地位相当于《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