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第2/5页)

然而在几次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未果后,赵匡胤意识到辽国此时已坐大一方,早非昔日的游牧部落。即使宋军能够如愿以偿地夺回燕云,却并没有从根本上伤及辽国的军事实力,战争的策源地依然在契丹一方,辽国随时都可以发起反扑。而宋军一旦出兵,需同时从河南、山东之地征调大批兵饷,兴师动众,远远不及契丹直接从蒙古、辽东南下方便。因而,纵然有收复燕云之地的雄心,赵匡胤还是采取了隐忍防守的姿态,下令在开封附近广植树木,以此应对契丹铁骑疾驰而至的威胁。

甚至,赵匡胤还想到用一种更为消极的方法来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是靠武力,而是靠金钱。为此,皇帝一改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抑商”的传统,宣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大肆鼓励商业和经济,以此博民富,并在内府库专门设了一个“封桩库”,相当于一个专款专用的小金库,赵匡胤还说:“俟满五百万缗,当向契丹赎燕蓟。”打算等到小金库的钱积累够一定数量了,就用这些金钱去赎回燕云十六州的失地,“以二十匹绢购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过十万人止费二百万绢,则敌尽矣。”

燕云既失,中原无论攻守均处在劣势,辽国反而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任何胸怀天下的皇帝,都不可能对此危机视而不见。开宝九年八月,大宋立国已经十六年,国强民富,赵匡胤终于正式将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提上日程。这一次,几近倾举国兵力,派出大将党进、潘美、杨光美等分五路攻北汉太原[8],如此大规模出师,昭显了赵匡胤的势在必得之心。太原城在宋军的攻势下,已经岌岌可危,辽国立即派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率兵赶来救援。

就在宋辽两军对峙的关键时刻,赵匡胤在扑朔迷离的“斧声烛影”中离奇死去,最终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时年五十岁。他生前大力抑制武将、收回兵权,却想不到祸起萧墙,皇位随即落入弟弟赵光义之手。十月,赵光义即位为帝,是为宋太宗,随即下令北伐的宋军回师。

赵光义在重重迷雾中即位后,大有得位不正之名,因此也有着要超越兄长的万丈雄心,一心要实现兄长未能完成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赵光义决定挥师北伐,首要目标就是北汉,其次便是契丹手中的燕云十六州,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皇帝御驾亲征的督促下,宋军一举攻克了北汉,但随即与辽军对仗中遭受重大挫折,宋军一败涂地,赵光义本人也中箭受伤,乘坐一辆驴车狼狈逃命。还是北汉降将杨业及时赶到,杀退了追击的辽兵,才救了大宋皇帝一命。

此战开宋朝与外族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宋军之惨败失去的还不仅仅是众多将士的生命,还有大宋君臣收复幽云诸州的信心,从此,宋朝再也无力、也没有信心发起对辽国的进攻,改取守势。

既然燕云十六州收复无望,中原又无险可守,赵光义不得不采纳了户部郎中张洎的“来则备御,去则勿追”的建议,在西起保州的西北,东至泥沽[9]海口,利用这一带水网交织的地理特点,挖通河渠塘泺,筑堤蓄水,大种榆柳,构建了一条东西九百里、纵深六十里的水障地带,开塘泺以限马足,并在其间设二十八寨、一百二十五铺,派兵戍守,以此作为防线,来阻遏辽军铁骑的进攻。此举标志着北宋对辽国已经由攻势转为一种纯粹的被动防御。

公元1000年,纪元史上的第一个千禧年,中国在位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大宋开国以来的第三位皇帝。

在这个不平凡的年头里,中国发生了一些不大也不小的事。与之前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平定天下,之后北宋灭于金、南宋灭于蒙古相比起来,这些事显得太微不足道,很难引起史家的特别注意。但这些事无不和前后的局势有紧密而微妙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一年,正是大宋帝国的一个缩影。

正月,辽国军队大举南侵,兵锋极锐,一路进抵瀛州。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车驾屯驻在大名府[10]。

自古以来,皇帝御驾亲征非同小可,但到宋朝却有所不同。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出身行伍,武艺精绝,是三十二势长拳的创造者,当上皇帝后犹自亲身南征北讨,可以说是以武为生。之后是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宋太宗小兄长十二岁,早在宋朝立国前,就已经是一员猛将,一手策划了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后雄风不减,亲自率军讨平了北汉,虽然在与辽国的对垒中屡次大败,自己亦挨了辽人两箭,但毕竟也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帝王,有别于一般的皇帝。真正有本质变化的是从宋真宗赵恒起始,自他开端,皇帝们都是长于深宫妇人和宦官之手,从来没有见习过兵仗,对打仗有着本能的畏惧。宋真宗之所以起意亲征,是因为他耳朵根子极软,极受人撺掇,旁人一提到太宗皇帝中箭之仇,便热血沸腾,决议报仇。加上宋真宗小时候喜爱玩打仗的游戏,常常让小内侍们扮作部将,自己当元帅,指挥摆阵或冲杀,也引来长辈们的赞叹。而今有机会真正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何尝不想大显身手呢?

然而,现实全然不同于游戏,真正的战争是以消耗双方将士的血肉为代价,残酷得令人发指。到达前线后,宋真宗一见到辽军来势汹汹,一下子慌了神,急派亲信侍卫马军都指挥使[11]范廷召前去迎敌。

范廷召以勇壮闻名,曾一箭射穿三只飞鸟,时有“名将”之称。他率领步骑兵万余人赶到前线后,立即结成方阵御敌。辽梁王耶律隆庆率精锐骑兵来回疾冲,宋军阵势被打乱,结果一败涂地。

范廷召见情况不妙,急忙向驻扎在附近高阳关的都部署康保裔求援。康保裔闻警,即率精锐出发,黄昏时到达瀛州西南裴村一带,与范廷召相约于次日共同夹攻辽军。然而,就在当天半夜,胆怯怕死的范廷召悄悄率部逃走。第二天清晨,康保裔才发现其部孤立无援,已陷入辽军重重包围之中。部将见敌军势大,均劝康保裔易甲逃跑。康保裔坚定地道:“古人云:‘临难不求苟免。’今天正是我为国效死之日!”遂披甲上马,大呼出战,与辽军激战数十合,奋力拼杀,终因兵尽矢穷而战死沙场。

辽军得胜后士气大涨,自德、棣渡过黄河,大肆抢掠淄、齐一带,然后从容离去。一向好脾气、好性子的宋真宗也被辽军的肆意挑衅深深激怒了,罢免了畏敌不肯出战的宋军主帅傅潜,命大将王荣率五千骑兵追击辽军。王荣胆怯怕死,一连好几天都托故不肯出发,一直等到辽军过了黄河后,才装模作样地出师。只有范廷召一军追击到撤退的辽军,在莫州[12]以东大败辽军,夺回了大批辽军在宋境掠夺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