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早安。”

隔天早晨,看见出现在房门外的美影,静马大吃一惊。她的双眼都是漆黑的。

“隐形眼镜不戴了?”

美影露出哀伤的眼神望着静马。

“那只义眼是逼得母亲走上痛苦歧途的根源,我想我没有必要再戴上了。”

在那之后,美影始终紧握着已经冰冷的母亲的手,好久好久。因为咬紧牙根强忍眼泪,她一直望着母亲,什么都没说。

她该不会想放弃成为侦探吧……静马担心着。然而,像是透过双眼映出的情报察觉了静马的忧心,美影开口说:

“我不会抛弃御陵美影的名号,也不会丢掉这身装束。今后,我打算继续做一名侦探。就算母亲在全国变得恶名昭彰,我也不放弃。母亲至今解决了许多事件是事实,我也以她为傲,想继承她的心愿继续走下去。”

毅然决然,斩钉截铁的宣言。那凛然而令人信赖的姿态,令静马想起十八年前,在龙之渊夺走自己的心的少女。当时,那名少女也有着一样的凛然身姿,而到了女儿这一代,再度出现在自己面前。不……要是这样想,自己就和山科没两样了。静马重新省思。

美影就是美影。

“会很辛苦喔。”

“我知道。”

甩着扎成一束的黑发,美影坚定颔首。如果是这孩子,一定没问题。她母亲就是因为如此相信,才会对她设下考验。

“还有,我想拜托您一件事……”

不知何时,美影的脸红了起来,吞吞吐吐地说。

“可以叫您父亲大人吗?”

“不,不可以。”

静马当场拒绝。话才说出口,美影就差点哭了起来。

“叫我爸爸吧。父亲大人这种称呼和我一点也不搭。”

“谢谢您!”

美影的表情瞬间亮了起来。表情真丰富。这女孩和她母亲不同,脸上没有一丝虚伪。

“不需要这么客套。还有,名侦探要是这么爱哭的话,可是没人会上门委托的喔。”

“是。我明白了。”

美影红红的嘴唇也浮起微笑,举起水干衣袖擦拭眼角。

“那么……爸爸。”

一板一眼地近乎笨拙的叫法,但正因如此,听在静马耳中却非常开心。静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啊。

“喔,什么事?”

“爸爸接下来打算怎么办?要回宫崎去吗?”

漆黑的眼眸不安地凝视静马。那副模样,已经不是背负宿命的侦探御陵美影,而单纯只是个十七岁的少女。

“美影希望我怎么做?”

嘴里说得游刃有余,静马背上却是冷汗直流。然而,他无论如何都想听美影亲口说出内心真正的希望。

美影垂下眼睛,说出口的话一如静马所愿。

“……虽然是厚脸皮的要求,但想请您今后也一直陪在我身边,守护着我。”

父母都是弑父凶手的女孩。至今从未有过父亲的女孩。身为她的父亲,自己非得保护她不可,绝不能让她过得不幸。而且……这次,自己也不能再让幸福溜走。

“好啊,就让我来支持你吧。”

静马拥抱着美影,用力点头。

推荐

残酷结局的命题·宠物先生

麻耶雄嵩的作品又与读者见面了,这真是可喜可贺的事。

说来匪夷所思,身为日本“新本格”(解谜推理小说的复兴)第二期成员,麻耶的书在台湾极少被引介。读者至今可以接触到的,仅有长篇《鸦》(尖端出版)与短篇《诱饵》(刊登于《推理》杂志一五五期)二作,相当稀少,想深入了解这位作家,只有阅读日文原作一途了。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麻耶对普罗大众来说,并不是一位亲切的写作者,他的小说充斥某种特定领域才会懂的乐趣,例如登场角色、台词与物件名,偶尔会使用动、漫画与影视作品的哏(也因此都非常有特色,不像日本人会取的名字)。甚至就“推理小说”层面而言,他写的也并非一般的本格推理,而是针对本格的某个命题(如侦探、公平性、意外性)深入探讨并破坏之,所构成的实验性作品。这种小说(与作家)具有某种“狂热度”,会有固定的死忠读者群,却欠缺大众性,不受台湾的翻译书市青睐,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也因此,你在翻阅的这本《独眼少女》就显得弥足珍贵。比起麻耶过去的长篇,本书更亲近一般市场,一些炫学与莫名的哏也少了许多,更为好读。

开头的剧情安排相当亲切:一位打算自杀的男性,来到某个偏僻村落,在那里邂逅一名打扮特异的少女侦探,成为她的助手。该村信仰称为“须轻”的女性现人神,然而下任须轻的继承者,被发现遭杀害于村中圣地“龙之渊”,头颅也被砍下……这种像是横沟正史笔下的荒野寒村台,搭配男女相遇的剧情,你我想必很熟悉。

侦探的形塑也颇具魅力。一名穿着水干,散发中性气质,左眼失明的少女,性格高傲却偶有脆弱面,这样的个性已很吸引人(甚至有点轻小说的“傲娇”味道),再加上“侦探美影”的名号与须轻一样,都是母系一脉传承,如此设定呈现出鲜明对比,在角色与故事美学上,更增添一层深度。

最后是结局。麻耶过去的长篇,经常会在结尾呈现“崩坏感”。有时是故事架构的摧毁,有时是结局开展的突然,这些感受如前述所言,源自作者对本格推理的实验。而《独眼少女》并没有如此倾向。当然身为推理小说,它的结局仍是意外的,有人性残酷的一面,却没有跳出框架之外,仍遵守推理小说的规范。

以上的说明,在在显示《独眼少女》并非作者耽溺于自身创作意念,忽略大众性的作品。然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说本书缺乏创作命题,只是写给一般大众看的本格推理,那就太小看麻耶雄嵩了。

那个命题,就是在日本被反复讨论的“后期昆恩问题”。

“后期昆恩问题”是什么?这个名词出现在日本评论家针对艾勒里·昆恩作品的分析论述,故有此名。他们发现,昆恩笔下的“侦探昆恩”在召集案件关系人,发表自己的推理后,经常会出现新线索(或发现旧有线索是伪造的)推翻他的结论,案情因此急转直下。这种情况在后期作品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