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第2/3页)

提前出考场的秀才们一起迈步出盛京贡院,这时才不过第三日下午申时。姚三和奉笔正坐在贡院前的大柳树下乘凉,突然看见唐慎,两人都没反应过来。等唐慎走过来,姚三赶紧站起身:“小东家这就出来了?”

唐慎笑道:“写完了,自然出来了。”

好像是这么个理。姚三挠挠头:“那我们回家休息吧。”

唐慎四处看了看:“子丰师兄今日没来?”

姚三:“没来。小东家在等王大人?”

唐慎:“……没,走吧。”

在家休息了一天,第二日,唐慎再次赶赴考场。

乡试第三场,几乎就是打酱油来的,考生都神色轻松。考得上与考不上,几乎已经决定了。第三场要考的是时|政策论,这些秀才哪里懂什么时事政|治,不过是纸上谈兵!考官们也没想过秀才能写出什么策论大作,只要别以下犯上、写出大不逆的文章,都算过了。

唐慎写得轻松,三日后离开贡院,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

泡在温暖的浴桶里,唐慎长舒一口气:“爽!”

不过他没闲着。梳洗打扮,换上一身新衣服后,唐慎趁天还没全黑,来到傅府。

傅渭拿着一捧鸟食,正在喂书房里的两只鹦鹉。见到唐慎,他给了唐慎一手心的鸟食。唐慎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情景十分眼熟,脑中闪过一个清雅别致的身影,他心中一愣,看向傅渭,道:“先生,学生乡试完了。”

傅渭一听,一脸严肃:“怎么能说‘乡试完了’?景则,你这句读可真成问题!”

唐慎哭笑不得:“是是是,学生的乡试考完了。”

傅渭笑了:“觉着如何?”

唐慎仔细回忆:“第一场写的应当还算不错,发挥略超常。第二场发挥挺好,第三场策论学生也不大会写,就听子丰师兄的,老老实实写,不要激进。”

傅渭哼了一声,道:“谁问你这些了。”

“啊?”

“我是问你,那盛京号房里的汗味屎味脚丫子臭味,可是芬芳扑鼻?”

唐慎:“……”

这都什么人啊!

八月十九,盛京贡院的三场乡试刚刚结束一日,官差们就将三万多份卷子全部糊名完毕,送到阅卷官所在的堂屋。试卷山连绵起伏,看得这些学政、学士们一个脑袋有两个大。

主考官杨大学士在正式批阅前,举杯道:“以茶代酒,诸位同僚,十日内,批阅万份考卷。我敬诸位一杯!”

“敬大人一杯!”

众人喝了茶,开始苦兮兮的阅卷十日。

等到八月二十九,每位阅卷官都看完考卷,每张考卷都被仔细审阅了三轮,写上了考官批语和点评。最后一日,三位副考官各自选了三篇考卷,杨大学士也选了一份考卷,众人围在一起,开始决议今年盛京乡试的前三甲。

一位副考官道:“这位山西刘泽,与我算是同乡,我曾听过他的名声。他是山西有名的神童,十六岁那年开始进考,直接得了当年的童试小三元。原本两年后他要参加乡试,谁料他母亲突然离世,他为母亲守孝三年,不得进考。三年后,他又要参加乡试,谁料父亲也意外过世,又是守孝三年。一来二往,他耽搁了整整八年,如今二十五岁,才来盛京参加乡试。”

另一位副考官看了刘泽的卷子,道:“文采斐然,笔力雄劲,才思缜密,大善!”

众人都看了看,连杨大学士都双眼发亮,道:“大善!这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字字心血,想来他是身有所感,才能写下这般大作。本届解元,当之无愧!”

又一个副考官道:“这位姚僐,乃是京城人士,今年四十有三。他年岁甚大,然而才名不菲。二十四年前,他本是盛京那年的童试小三元,谁料他兄长死于辽人手下,他便弃笔从戎,前往幽州府当了个小兵。待到去岁,才退伍回来。他这篇‘我亦欲正人心’,写得豪迈壮阔,阅历丰沛,充实翔集。”

杨大学士看了后,点头赞叹道:“大善!”

众人把十个秀才的第一场试卷都看完后,除了刘泽被杨大学士直接任命为本届解元,其余九人的排名,四人可有想法,难以达成一致。

有人提议道:“再看看他们第二场的五经制艺吧。”

第二场的卷子本就是要看的,众人便看了起来。

堂屋里寂静一片,忽然只听杨大学士连道三声:“好,好,好!”

其余三位副考官立刻过来:“杨大人,可是看到优秀的文章了?”

杨淇立刻将这份卷子展示出来:“诸位大人可曾看过这份作品?”

一位副考官道:“唐慎唐景则?这人的卷子我记得,在那九人中,他无论是制艺还是试帖诗,都不够夺人出众,但每篇都优秀夯实,在九人中属于中上。而且他字迹秀美,颇有他的恩师傅渭傅大人的风范。”

“原来是傅大人的高徒。”

“王大人的书法天下闻名,他的师弟自然也字劲朗秀。”

在傅渭和王溱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又收获了一堆马屁。

杨大学士道:“这人的《周易》五题,看似每篇文章都写得中规中矩,但诸位请看,他每篇破题时,都写了另外四篇。这是一分为五,五篇合一,写了一篇大文啊!”

众人这才仔细看起来。

“大善!”

杨淇越看唐慎的卷子,越是喜欢。

他们选出来的这十个人中,只有唐慎和另一个人选的是《周易》。另一人文辞华美,却写得一般。杨淇是翰林院中最典型的清高穷翰林,唐慎从他选的这五道题目中就能看出,杨淇孤高自傲,自我要求极高。

相较于另一个辞藻华丽的考生,杨淇更爱唐慎的这五篇,甚至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夫自胜之强,君子寻道而法天之理也。小辨以行,上之所履,是合天以为德,神化乃至极!

这说的便是他杨淇啊!

不与那浑浑噩噩的官场众臣同流合污!

杨淇甚至有了让唐慎得本届解元的想法。他将这个念头与其他三位副考官说了。

三位副考官都惊讶道:“虽说这唐慎的《周易》五篇写得好,但他第一场的卷子,答得并不如那刘泽。大人先前也说,刘泽是当之无愧的解元。”

有人猜测道:“杨大人……莫非喜欢《周易》?”

杨淇:“……”

要是唐慎在这,恐怕会大吃一惊。王溱说好的“世人皆知,杨大学士爱《周易》”呢?这是哪来的世人皆知!

杨淇再看了看唐慎的《周易》五篇,又去看刘泽的卷子。刘泽选的是《春秋》,写了《春秋》五篇。

“天命如此啊!”

九月初一,乡试放榜。

姚三本来想去贡院前看官差放榜,但唐慎拦住他:“你可知今日有多少人围在贡院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