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章·玉隙(1)(第2/2页)

他的手掌几乎把她完全包住,手指被他控制着,还真的夹起一枚油锤来,颤巍巍地送到她嘴边。她正要张嘴接,他突然飞快地探过身,一口将油锤咬走,险险蹭过她的脸,三下五除二将油锤吞下,眼角挑衅而作弄地看着她。

她的脸腾的红了,这才意识到自己几乎是被他拥在怀中,当众做这么亲密暧昧的动作。她心虚地低下头不敢张望,觉得好像大家都在看着他们似的。

“看清楚了么?要不要再来……”

菡玉连忙抓紧筷子:“看清楚了,看清楚了,我自己练习一下……”闷头捧着那碟油锤开始奋战。

杨昭还记挂着刚刚那幅画,思忖着摊主何时回来,忍不住翘首探望。从窗户里正能看到画摊,远远望去,那幅莲花图比近处更模糊,仿佛画上雾浓了,莲花都看不真切,只见氤氲的雾气。

他忽然放下筷子站起身来:“玉儿,你在这里等我一会儿,我去去就来。”

菡玉未及询问,他便匆匆步出店外,混入人群中。她心生疑惑,连忙付了帐追过去。

杨昭在画摊前站定。这么近地看去,那些轻微的笔触只是晨雾;但退后到三丈以外,那些缥缈的丝缕聚成了隐约的人形,自莲花中逸出,仿若花中仙灵。

他眯起眼,画上似有还无的面容在他眼中越来越清楚,终成一张明晰的容颜。

“客官,要买画么?”邻近的小贩热心问道,见他点头,转身向画摊背后喊道:“先生,有人要买画!”

一人分开垂挂的画幅走出来。

那是一名白衣青年,眉目远淡,看来似乎未及而立,但那神态气韵隐有仙风,又不像三十岁的人,让他一时竟分辨不出年岁。杨昭眼光一扫,看出那青年身上的白衣样式十分眼熟。

他一手提了一盏未完成的莲花灯,另一手执画笔,正往花瓣上染色,看了杨昭一眼,笑容轻浅,问道:“您要哪一幅?”

“这一幅。”杨昭指向高处那幅水墨晨荷。

青年回头一看,摇头道:“这幅不卖。”

“我可以出高价。”

青年掉过头来,盯着他看了许久,展颜笑道:“此画只赠有缘人。”

杨昭正要上前道谢,忽听背后传来菡玉惊喜的呼声:“大哥!你怎么会在这里?”从身后越过他,奔向那白衣青年。

大哥?

杨昭盯着青年那身眼熟的素布白衣,眉头微微蹙起。

菡玉早忘了先前不快,喜不自禁,跑过去握住青年的手,连声道:“大哥,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你!怪不得我回衡山时没看到你,原来是到长安来了!”

“京兆本是故土,在山中多年,也该回来探一探父母大人了。”青年轻抚她肩膀,“我知道你爱吃豆沙馅的油锤,定然不会放过锦贤记,一早就在此候着,果然等到了你。”

菡玉略觉羞赧,转而道:“大哥,长安既是你故乡,父母在堂,就别再回去了。如今正值多事之秋,社稷垂危,大哥胸有经天纬地之韬略,正是国家所需……”

青年笑道:“我不过是个修道的方士,看相算命、画符驱邪还差不多,哪来什么经纬韬略。回家这些日子游手好闲不事生产,都被宗亲嫌弃了。这不,只能寄住在道友观中,元夜出来摆个小摊,卖些神物画像,聊济衣食。”

菡玉急得一跺脚:“大哥!怎把自己说得如此不堪!”

青年忍俊不禁大笑,惹得她也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我是记着你的嘱咐,来接小玉回衡山的。”青年止住笑,摸了摸她的手臂,“玉儿,你这次回去,师父已经修书告诉我了。你现在觉得如何?有没有不适应这新的……”

“原先的用太久,还不如新的活络呢!”她张开双臂转了一个圈,颇有几分小女儿的娇态,“你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没事就好。玉儿,你究竟出了什么状况,竟至于要回衡山去更换?”

菡玉笑容一顿,不由转头看了一眼杨昭。

杨昭一脸皮笑肉不笑的神情,走近来扬声道:“玉儿,这位是你的故交?怎不引见一下呢?只顾着叙旧,就把我抛到一边了。”刻意将“玉儿”二字拔高,叫得亲昵,存心要那青年听见。

菡玉略有些不自在,介绍道:“这是我大师兄,也是我结义兄长,我在山中学艺时多得大哥指点。大哥不仅道术谋略远胜于我,更有定国安邦平天下之智……”

青年冲他微一点头,神色淡定,仿佛只是行遇路人:“在下李泌。”

“李长源?”

李泌不意他竟知道自己:“正是。”

原来第一次遇见她时那封给太子的引荐信上的长源,就是这个人。他还叫她玉儿,除了他竟然还有别人也这么叫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