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序(一)(第3/5页)

俄罗斯的经济复苏在普京之前就开始了,但在他担任总统期间却开始有了奇迹般的表现。1999-2007年,俄罗斯的经济以每年大约7%的速度增长,并最终达到了它在崩溃前的规模。实际收入和个人消费翻了一番还多,恶性通货膨胀结束了,卢布又成了稳定而坚挺的货币。虽然俄罗斯未能从美国那里得到任何经济角色,但全球经济却突然为之提供了大把赚钱的机会。在中国、印度和世界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能源价格的飙升为俄罗斯预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石油美元。结果,普京的俄罗斯从石油中获取了比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得到的更多的暴利。尽管普京的俄罗斯之前连工资和养老金都没钱支付,但它现在却积累起了世界上第三大外汇储备,偿清了它的大部分外债,并开始在美国和西欧大量投资公债和证券。社会发展趋势也随着经济的恢复而发生了变化。出生率开始上升,缓解了人口灾难。由受过教育的年轻的俄罗斯人构成的为数达几百万的新中产阶层出现了。他们拿高薪,讲英语,在欧洲、土耳其、埃及、印度和泰国度假,拥有公寓、乡间别墅和汽车,在互联网上查阅信息。这种繁荣总体上偏向于莫斯科,但俄罗斯其他地方也从建设和消费的浪潮中得到了好处。俄罗斯人从来没有像他们在普京领导下生活得那么好。

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采取了苏联时期的某些习惯性的和标志性的做法,其中包括苏联有关二战的爱国主义宣传。由教育部向几百万俄罗斯高中生推荐的新教科书称赞苏联“对于全世界无数的人民来说,是最好、最公正的社会的典范”。这本教科书还说,美国“发动了”冷战,并且由于这个原因,“民主化当时不是斯大林的选项”。该教科书解释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没有得到任何安全保证的情况下就拱手交出了苏维埃帝国;北约的扩张“为莫斯科定下了一个任务,要在后苏联时代的世界里追求一种更加积极的对外政策”。

大部分俄罗斯人都支持普京的道路及其刚柔相济的威权主义。俄罗斯的新中产阶层并不支持那种反对克里姆林宫把财富和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里的政治主张。叶利钦在20世纪90年代的“民主”大跃进,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都是个苦涩的教训。他们把西式的改革与不幸、犯罪及国家制度的崩溃联系在一起。2004年,他们以压倒性的优势使普京再次当选。民意调查显示,稳定、降低犯罪率和有利于平民百姓的收入再分配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经济与社会的复兴提升了俄罗斯人的民族自尊心。2004年,58%的俄罗斯人希望普京恢复俄罗斯作为一个伟大而受人尊重的大国所应有的地位。在国家控制的电子媒体的影响下,他们对于被神化的苏联的过去有了一种怀旧感。尽管在俄罗斯也有谴责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帝国的书籍和电影,但许多俄罗斯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很糊涂,有些人甚至把斯大林视为俄罗斯历史上的正面人物。

这两种趋势——西方的扩张与俄罗斯的复兴,必定要产生摩擦。2005年,普京把北约与俄罗斯的关系概括为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确保国际秩序稳定”的伙伴关系。然而到了2006~2008年,俄罗斯逐渐开始挑战北约和美国。使得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的是,俄罗斯与其北约邻国之间的小摩擦妨碍了它融入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开始是波兰,接着又是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成为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障碍。俄罗斯在普京领导下的复兴,除了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反莫斯科派系之外,也令波兰和波罗的海各国惴惴不安。老式的安全困境出现了。有些东欧领导人认为西欧太过依赖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他们担心西欧国家,尤其是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会出卖他们。东欧人力主修建从亚洲到欧洲的新的输油管道,它们将绕过俄罗斯并提升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独立性”。另外,克里姆林宫和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都把波罗的海各国、波兰和捷克视为对俄罗斯怀有厌恶和恐惧心理的地带。普京身边的那些克格勃出身的人,愤怒地拒绝让“新”俄罗斯为苏联过去对这些国家的占领和不公正的待遇承担任何责任。俄罗斯国家和名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的能源垄断企业得到德国的支持,沿波罗的海海底修建“北流”管道,绕过波罗的海各国和波兰。他们还说服土耳其、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合作修建“南流”管道。在此期间,普京与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哈萨克斯坦的领导人达成排他性协议,确认了俄罗斯在对欧油气供应方面的垄断地位。2005年12月~2006年1月,在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取消对乌克兰人的价格补贴并在议价中采取强硬立场,用减少天然气供应进行施压之后,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爆发了“天然气战争”。一位重要的西方专家评论说,俄罗斯对能源的垄断,使其相对于西欧的地位,“比它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为牢固”。换句话说,普京的克里姆林宫觉得自己拥有比斯大林或勃列日涅夫的克里姆林宫更多的对付西方的手段。

继与波兰、波罗的海各国及乌克兰的争端之后,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又爆发了战争。格鲁吉亚是南高加索的小共和国,也是苏联的15个继承国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关系就日趋紧张。当格鲁吉亚的具有民族主义狂热情绪和亲美倾向的领导人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Mikhail Saakashvili)不顾俄罗斯的反对,想让他的小国加入北约并恢复对分离主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控制权时,冲突就加剧了。俄罗斯支持那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尤其是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依据国际协议在那里驻有维和部队。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格鲁吉亚军队攻入南奥塞梯,杀死了一些俄罗斯士兵和平民。不过,俄罗斯军队进行了坚决的反击,击溃了格鲁吉亚军队并在格鲁吉亚的领土上建立了缓冲区。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在战后兴高采烈地宣布从格鲁吉亚独立,俄罗斯政府立即予以承认。顷刻间,冷战的一幕似乎又要重演了。从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各国到波兰和罗马尼亚,对俄罗斯人的恐惧如潮水一般传遍整个东欧。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家们站在格鲁吉亚一边,指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东欧人和波罗的海各国向“自由世界”呼吁,要与“俄罗斯帝国主义”做斗争。他们要人们不要忘记苏联在1956年对匈牙利和1968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南高加索地区的种族对抗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几乎被完全忽视了。对“新”欧洲来说,需要应对的是由于俄罗斯国力的复兴所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