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二圣临朝(第5/6页)

伽罗知道,他说的没错。

杨坚不但不擅长政事,甚至对政事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叫他独力承担一代英主的角色,他的确觉得吃力。

自己虽然常常在背后点拨他,但对朝上的廷议,却鞭长莫及。

不过,如果像杨坚所说,自己在太极殿上与他坐在一起,听大臣们奏事,这也未免太堕了杨坚的声名。外间早有讥议,说杨坚惧内,今后,那些口舌之徒们,岂不是更要说他是傀儡皇帝了么?

她沉吟了片刻,信手拍了拍堆积满案的奏章,忽然间抬脸道:“好,大家,从明天起,臣妾就和大家一同去上朝。”

“真的?”杨坚面露喜色,他不是个拘泥于成法和小节的人,对外间的风议,他完全不屑一顾。

伽罗是他最相信的人,也是他最大的安慰和依靠,他才不愿听什么“法先王之法”、“祖宗体例”的废话,他只知道,伽罗是明睿强干的女人,比自己、比北周的那些帝王们更有魄力和远见。

伽罗看出了杨坚心底极度放松的情绪,“不过,臣妾不能坐在殿上与大家一起听事……请大家在殿后为臣妾安置一间静室,臣妾就在那里坐着听事,若臣妾觉得大家处事有什么不当的地方,或者有什么想说的话,臣妾便写在便笺上,命小黄门递交给大家,大家之意如何?”

“皇后不愧是名扬北朝的才女!”杨坚大喜过望。

伽罗这件事果然办得极漂亮,既没有违制,又给自己留了体面,他登时间觉得信心百倍了。

即位半年来,每天临朝听政、决断内外事务,让杨坚头疼不已,现在,这位垂治北邦万里河山的大隋皇帝,再也不觉得帝位令他大感烦恼了。

十六名内侍分别抬着龙辇、凤辇,在大德殿后的廊阶下停了下来,伽罗待内侍们簇拥着杨坚走入太极前殿,这才搭着侍女的肩膀,走进殿后的静阁。

这间悬着“凝思阁”的小房间,与前殿只一步之遥,被屏风和帷幔掩盖得很好。大臣们都知道她坐在这里听事,也知道这位从不在殿上开口发言的皇后擅长政事、学问精深,因此,他们比从前谏议时更加谨慎了。

伽罗从奏章里知道,如今臣下们尊称她和杨坚为“二圣”,连南陈君臣都十分清楚:大隋现在是二圣临朝、女主断事。

南朝那些只会雕琢诗句的书生们,有不少人写了文章嘲骂她。

前些天,伽罗看了太子杨勇派人抄来的那些骈文,笑了一笑,便将这些不值高明者一哂的文稿推入了火盆。

她有些奇怪,杨勇是出于什么目的,抄来这些南朝腐儒的文字?是为了讨好她么?哪有人喜欢看专门骂自己的文章。是为了让她知道民意么?为什么北方民间,从来不见这种文字流行?

这个儿子现在是越来越迂执了,除了读书撰文上比他老子强,其他方面,杨勇不见得比杨坚出色。

他在处理政事方面毫无长才,为人又太宽厚了些,还从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份,常与一帮宵小为伍。

第一个出班奏事的,是上柱国杨素,他是个胆量过人的大将,虽然也姓杨,但并非皇族。

杨素与其他几个上柱国相比,更为聪敏深沉,听说,他少年时没读过几天书,在宇文护手下当了将军后,忽然发奋,足足有十年手不释卷,如今不但识通古今,文章写得漂亮,那一笔字也深得索靖“北派真书”的神韵。

对这位长髯及腹的大将,伽罗和杨坚都颇为欣赏。所以从前朝开始,就对杨素着意拉拢。

私下里,伽罗认为杨素之才与高颎不相上下,而且杨素举止潇洒有气概,胆勇外露,在朝上对答如流,与高颎的拘谨对比十分鲜明,若非杨素从前给宇文护当过记室参军,曾有过一段黑史,伽罗早已要将他迁至右相之位。

“皇上,臣以为,如今大隋立国不久,王法未建,不但州县官们断案时没有现成条律可以参照,老百姓也不知道敬畏王法,如今当务之急,便是制律。”杨素不紧不慢地说着,他有种不羁的气质,即使在太极殿上也带着几分放浪形骸的模样。

杨坚点了点头,他现在的心思并不在立律和均田上,他虽是皇帝,却只能在长江以北发号施令,那些江南烟水、吴越青山,对这个大隋皇帝来说,仍然可望而不可即。

倘若这分崩了三百多年的神州,能在他手上重新统一,那他杨坚不就成了和秦始皇一样名震古今的大帝?

包括晋武帝、北魏孝文帝在内的那些帝王,都将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现在也正当时机,南陈灾荒频仍、兵力薄弱、捐税杂多,民间怨声载道。这个杨素是真不懂得他的心思,还是故意违拗他的旨意?

杨坚昨天才吩咐大臣们回家细思平陈之策,上殿参奏,杨素却不识时务地提起什么“制律”之事。

杨坚还不及开口说话,尚书左仆射高颎已经出班奏道:“杨柱国所言有理,如今州县官员判理讼事,都参照前朝的法令,北周法令太严,酷刑繁多,皇上应该尽快颁布诏书、施行新法……”

高颎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见杨素脸上满是不以然的神色,当面驳道:“独孤公此话差矣,方今四海未靖,司马消难等叛军未平,所谓治乱世当以重典,臣以为,北周的《刑书要制》还算不上严苛。”

高颎没想到杨素竟然会当面顶撞自己,更没想到杨素是这样一种意思,杨素本来是他的好友,二人互相欣赏多年,高颎因为身为独孤家的近臣,早得杨坚夫妻赏识,所以得势后也着力提携杨素。

想起杨素当年是因为自己大力推荐才得以被杨坚重视,他心下不禁微忿,表情却仍然平静:“呵,是我领会错了,那依杨柱国之见,我北朝地面至今还是乱世,应该立一部法令森严、条律众多、超越前朝的《大隋律》了?”

杨素大大咧咧地点了点头,并不以高颎话中的讥讽为意。

坐在殿上的杨坚却有些糊涂了,高颎和杨素两个人的才能和忠心,他都十分信任,但高杨二人,一个主张宽政,一个主张严政,到底谁更有道理?

他的视线不由自主地转移到阶下的李圆通身上,也许是感觉到了皇上眼神中的询问之意,李圆通悄然退下,消失在丹墀之后。

杨素被长须掩藏的脸上,不禁挂上了一丝嘲意,他知道,杨坚又派李圆通去向独孤皇后讨主意了。

李圆通不一刻便匆匆从丹墀后走了出来,升阶走了两步,躬身将手中墨迹未干的纸条递给了杨坚。

杨坚眼角斜瞥,已自看见那纸条写着八个风骨铮铮的篆字:

宽法轻徭,

为我国本。

这八个字,立刻让杨坚的心头一片清明,他笑着挥了挥手,道:“杨柱国之见未见高明,北周北齐,都是因为徭役赋税太多、法令太重,所以才亡了国,我大隋既是因民心所向而得了天下,就该顺应民情,宽法轻徭。独孤公,你深知朕心,这部《大隋律》,就由你亲自督办,务必废除肉刑、酷刑,就像那个汉高祖刘邦在入关时的约法……约法什么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