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巴格里茨基(第2/4页)

“瞧见没有,”巴格里茨基一本正经地说,“连敖德萨的叫花子也怕纳德松[97]!”

茶馆里哄堂大笑。

常常一连好几天,巴格里茨基连影子都不见。他跑到干咸湖那边的草原上,用套索捕鸟去了。

巴格里茨基在莫尔达万卡街的那间用石灰浆刷白的房间里,挂着好几十只鸟笼,里边养的尽是褪毛的小鸟。他见人就夸这些鸟,特别是夸那几只叫什么朱尔巴伊的鸟,据他说还是珍禽。这是一种长相难看的草原云雀,而且跟其他的鸟一样,羽毛也褪得不像样了。

从鸟笼里不断有啄碎了的谷粒窸窸窣窣地掉下来,落到客人们和主人的头上。

为了购买这些鸟的饲料,巴格里茨基花光了他仅有的一点儿钱。

敖德萨各家报馆付给他的稿酬低得可怜,那么精彩的诗,每首只给五至十个卢布。而这些诗,没过几年,就在全国青年当中广为传诵了。

巴格里茨基显然认为付给他这么低的稿酬是公平的。他不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再说,他也怕银钱交往这类事,在这方面,他的胆子是很小的。他头一次到莫斯科来时,从来不敢一个人上出版社和编辑部去,总要拖个朋友去给他“壮壮胆”。跟出版社交涉时主要由朋友开口,他自己一声不响,只在一旁微笑。

那次他来莫斯科,就住在奥贝丁胡同我家的地下室里。整整一个月,他只上街去了两次,其余的时间,就像土耳其人那样盘着腿,坐在沙发床上喘气,他患有哮喘病,老是咳嗽。

他四周摆满了书籍、别人的诗稿和空烟盒。他的诗就是写在这些烟盒上的。有时他把烟盒丢了,只难过一会儿就丢置脑后了。

没隔多久,他就正式迁居到莫斯科来了。这回他不再养鸟,而养了几大玻璃缸的鱼。他的房间简直成了水底世界。他常常会一连好几个小时坐在沙发上,出神地望着这些五颜六色的鱼沉思。

他从敖德萨防波堤上望见的那个神秘的水底世界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像珊瑚那样的水草的茎也是这样晃动,而蓝色的水母则张缩着身子,排开海水,慢慢地游着。

巴格里茨基还没有来得及静下心来,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准备,以便如他所说的再去攻下几座诗歌的险峰,就过早地死了。

他出殡时,在他灵柩后边,有一连骑兵护送,马蹄铁敲着花岗石的马路,发出响亮的嘚嘚声,使人不禁联想起《奥帕纳斯之歌》[98],联想起他笔下柯托夫斯基那匹“闪耀着像精制块糖一样的亮光”的坐骑,联想起瑰玮的草原之诗。这诗和巴格里茨基手携手地一同走在尘土飞扬的灼热的大道上,这诗是《伊戈尔远征记》[99]和塔拉斯·谢甫琴科的继承者,像薄荷的香味一样浓烈,像沿海的姑娘一样黝黑,像飘拂在故乡黑海上空的清风一样欢快。

[1]欧洲比利牛斯山西部地区的古老居民。

[2]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佩列普廖奇科夫(1863—1918),俄国风景画家。

[3]亚历山大·约瑟弗维奇·罗斯金(1898—1941),俄罗斯文艺研究家、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4]引自巴格里茨基的诗作《走私者》。

[5]玛丽亚·巴甫洛芙娜·契诃娃(1863—1957),契诃夫的妹妹,著有回忆录《遥远往事的片断》,是契诃夫纪念馆的馆长。此馆即设于契诃夫在雅尔塔的寓所内。

[6]契诃夫的名字和父称。

[7]《带小狗的女人》是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写两个已婚男女,在雅尔塔邂逅相遇,由于双方都对配偶不满,都盼望有更美好的爱情,便热恋起来,然而这种爱情给两人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

[8]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库普林(1870—1938),俄罗斯作家。

[9]德米特里·纳尔基索维奇·马明-西比里亚克(1852—1912),俄罗斯作家。

[10]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原姓阿列克谢耶夫,苏联导演、演员、教育家、戏剧理论家。

[11]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12]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吉洪诺夫(1880—1956),俄罗斯作家、文学活动家,笔名为A·谢略勃罗夫和H·谢略勃罗夫。

[13]奥兰多(即罗兰)是意大利诗人卢道维柯·阿利奥斯托(1474—1533)的叙事诗《疯狂的罗兰》的主人公。此诗以查理大帝及其骑士与伊斯兰教徒的战争为背景,叙述骑士罗兰寻找恋人,走遍天涯,后发现她另有所爱因而气疯的故事。

[14]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先驱之一。

[15]皮埃尔·阿伯拉尔(1079—1142),法国哲学家、神学家、诗人。

[16]弗朗索瓦·特里斯唐 - 莱尔米德(1601—1655),法国诗人和戏剧家。

[17]贾科莫·莱奥帕尔迪(1798—1837),意大利浪漫主义诗人。

[18]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19]引自勃洛克的诗作《恶魔》。

[20]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皮亚斯特(1886—1940),真姓是佩斯托夫斯基,俄国诗人和翻译家。

[21]引自勃洛克的诗作《声音临近了,她听命于这催人肠断的声音……》。

[22]引自叶赛宁的诗作《我们在渐渐地离去……》。

[23]《战争与和平》中的女主人公之一。

[24]法国西北部半岛,突出于英吉利海峡同比斯开湾之间。

[25]希腊神话中的9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缪斯)之一,掌管悲剧。

[26]小说中译本译作《雨濛濛的黎明》,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帕乌斯托夫斯基选集》。

[27]引自勃洛克的诗作《秋日》。

[28]俄罗斯的古称。

[29]引自勃洛克的诗作《罗斯》。

[30]12世纪时,主要在芬兰人的基础上形成了俄罗斯平原的第三个斯拉夫人中心,即苏兹达尔公国。此处既指自古以来的俄罗斯,又特指俄罗斯的这一地区。

[31]引自勃洛克的诗作《美洲》。

[32]引自勃洛克的诗作《新美洲》。

[33]古俄罗斯人对古爱沙尼亚人和西芬兰部落的称呼。

[34]古俄罗斯人对古代居住在罗斯托夫湖和佩列亚斯拉夫湖周围的一个芬兰部族的称呼。

[35]引自勃洛克的诗作《我的罗斯,我的生命,我们可以共受此苦吗?……》。

[36]1380年9月8日,莫斯科大公国的军队与金帐汗国的军队会战于顿河右岸之库利科沃原野。在这次会战中,莫斯科公国军队大败金帐汗国的军队,从而保证了莫斯科公国的进一步强盛,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