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十三)

第十三个瞬间:蛰伏的荷兰人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冬,台湾,大员港(现代的台南市安平古城)

虽然此时已是冬天,但在台湾,除了早晚时分稍有寒意之外,白日里的天气依然还算温暖。

迎着阵阵清爽的海风,一个衣着奢华的中年荷兰男子坐在大员港荷兰商馆的阳台上,一边惬意地沐浴着明媚的阳光,一边挥舞刀叉,享用着一份由炸肉排、烤鱼、菜汤、糕点和水果组成的丰盛午餐。

此人神态高傲而又凶残,目光犀利,前额宽阔,嘴边留着两撇细长的八字须,使他的脸显得更加瘦削。在沐浴了多年热带的阳光之后,他曾经苍白的皮肤也早已变成古铜色。这个人就是第五任荷兰东印度公司驻福尔摩沙行政长官:汉斯。普特曼斯。他有着荷兰东印度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所有的一切特征:精明、冷酷、工于心计和坚忍不拔——唯有具备如此素质,才能在陌生的异域立足打下一片天地。

不过,今天的普特曼斯总督显然有些不佳,只是草草吃了几口,就把还剩下大半饭菜的白瓷餐盘推到一旁,然后端起一杯朗姆酒,一边小口抿着,一边俯瞰着阳台外面的大员港风景:波光粼粼的大海、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还在修建之中的热兰遮城堡、永远热闹喧嚣的酒馆、街上喝得酩酊大醉的水手和土著——荷兰人从巴达维亚运来大量的亚力酒,又从海南岛运来朗姆酒,专门用来向土著交换皮货。因为让土人染上酒瘾,乃是大航海时代许多贸易公司的惯用手法。文明程度较低的土著一般不需要买太多的零碎玩意儿,要迫使土著经常来做交易。只有在烟酒之类戒不掉的嗜好品上多动脑筋。土著一旦染上酒瘾,就成了东印度公司可以任意盘剥的可怜虫。从美洲到非洲再到香料群岛,大航海时代的世界到处都在上演这一幕。

当然,作为一座海港城市,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永远是桅杆林立、熙熙攘攘的码头——与往年相比,今年来到大员贸易的商人暴涨了好几倍。码头周围停泊满了大小不一的船只,除了少数荷兰船之外,大多数都是广船、福船之类的中国船只。码头上也修建了成排新的货栈和堆场,等待装运的货物堆积如山。

“……大员港……真的是越来越繁荣了啊……”

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纠结情感,普特曼斯总督低声嘟囔着,同时将复杂的目光投向一艘正在缓缓出港的海船——这是一艘体积相当于西班牙盖伦船的大船,但船型要修长和美观的多,两根桅杆之间的烟囱正在不断冒着黑烟,而在桅杆的顶端,则高高飘扬着一面蓝底白星的启明星旗……

——这就是普特曼斯总督近年来一切欣喜与苦恼的来源,同时也是大员港荷兰殖民地的噩梦和救星。

“……可是……这座福尔摩沙岛,却从此不再属于尼德兰联合省了……”他无奈地叹息道。

回顾1629年,普特曼斯总督刚刚来到大员港上任的时候,这个小小的殖民据点正处于极为窘迫的困境之中:一方面,与中国的贸易因为福建沿海各路海盗的争斗而陷入停顿,与日本的贸易也因为外交冲突而中断(荷兰人想要在台湾设置海关,对来台贸易的日本商人课税,但日本不承认台湾是荷兰领土,双方爆发矛盾),从福尔摩沙(大家都知道这是荷兰人对台湾的称呼吧)的土人和中国移民身上同样榨不出足够的油水,大员港荷兰商馆的财务状况处于连年的赤字状态。另一方面,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同样盯上了这座岛屿,不仅在北方的鸡笼(基隆)和淡水两地修筑了城堡,还一度从菲律宾派遣了武装船队攻打大员港,如果不是一场奇迹般的风暴吹散了这支西班牙船队,当时防御力量极为薄弱的大员港几乎是注定要陷落了。

仿佛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般,普特曼斯总督还没到任,台湾的两个福建移民首领张伟和何斌,就掀起了一场抗税叛乱,把前去征收实物税的荷兰税吏给打得半死赶了出来——好吧,普特曼斯总督私下里也承认,前任总督不仅向这些中国人征收人头税,还要没收他们辛苦栽种甘蔗生产出来的全部蔗糖,确实是有些过分了。但若不如此的话,连续几个月没做成一笔海上贸易的大员港,又该拿什么给雇佣兵发军饷呢?

(说明一下,早期台湾尚未开发之时,出口的“大宗”商品是鹿肉、鹿皮。等到崇祯年间大规模种植甘蔗之后,才有蔗糖可以出口,也是郑成功时代的重要财源。但甘蔗园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在1630年前后,台湾能出口的蔗糖还很少。而且,跟获利丰厚、规模巨大的对日、对华贸易相比,当时台湾岛内的这么一点儿可怜出产,对于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商人来说,根本连塞牙缝都不够。一旦对外贸易断绝,迫使荷兰人居然要靠搜刮岛民来过日子的话,那么不堪重负的岛民就真的只好造反了。)

于是,普特曼斯总督刚一上任,就不得不竭力搜刮兵力,发动一场惩戒中国人的平叛战争。最初,带着对东亚土著人的一贯轻视,普特曼斯以为凭着大员港方面拼凑的四百名士兵,自己很快就能粉碎这些中国人的抵抗——大员港的雇佣兵指挥官向总督吹嘘说,他手下的一个士兵可以打倒二十五个中国人。

但现实却给了他一个重重的耳光——海峡对岸大明帝国一位著名的传奇将军,居然偷偷派遣了他的嫡系部队“救火营”,一支久经沙场,拥有燧发枪和野战炮,能摆出西班牙大方阵的精锐部队,来支援台湾岛上这些中国移民的叛乱。结果,仅仅是打了一次战斗,普特曼斯总督就损失了他的一半军队,自己都挨了一枪,只得灰溜溜地逃回大员港,非但未能恢复对中国移民的统治和压榨,还得担心他们打进大员港来报复:那会儿的热兰遮城堡还没开工,在近代化的火器部队面前,大员港根本连一点儿防御能力都没有。

十七世纪上半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固然是拥有二万多名员工的超级跨国垄断企业,其麾下光是正规雇佣军有近四千之众,如果算上那些稍加武装便可参战的奴隶,全球总兵力怎么也有二、三万人——但请注意,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全球总兵力,自然也必须用于全球战场,这些宝贵的兵力需要同时讨伐马来亚土著、南非黑叔叔、葡萄牙殖民点、英格兰海盗、北欧渔民(抢渔场大战)等一系列遍布全球的对手,来保障公司的效益和诸位股东的收入,所以不可能投放多少兵力到台湾这么个成天亏钱的偏僻旮旯里来。

幸好,在台湾的中国移民暂时似乎还没有攻打大员港的想法——无论盘踞北港的何斌,还是“打狗”地方那个更讨厌的张伟都是如此……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是一份耻辱的和约:荷兰东印度公司向北港的何斌和“打狗”的张伟认输,从此放弃对他们的宗主权,不得再对中国移民征收任何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