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疑虑

紧接着便流出血

上身没有像常服一样用袄裙的形制, 反而采用大袖衫。

大袖衫需要繁复的花纹装饰,从而使之光彩照人,显示出衣裳主人的富贵气派。

有些对光影要求较高的部位甚至采用了金线银线交织的样式。

除却王公贵族, 金线和银线绣制的衣物很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们只有在成亲这种重要场合才会用到。

加上金线银线价格昂贵, 所以普通百姓连见到的机会也没有, 想必只有大户人家用的起。

陈寡妇努力不让自己显露新鲜好奇的表情。

心思细腻敏感的她老早就察觉到张府下人对自己与木槿的歧视怠慢, 大约嫌弃她们是乡下来的, 有的人直接当面嘲讽挖苦, 有人内敛些,表面上说话和气,等转身便立马翻个白眼。

来到张府半个多月, 陈寡妇对此类情形已经见怪不怪。

同时,由于金银丝线造价比寻常丝线更为昂贵的关系,主人家怕陈寡妇干活时中饱私囊, 特地派来两个婆子搁旁边看着。

婆子互相说着闲话, 俨然不曾太过在意这桩差事。

“老爷太太对三小姐真好呐, 当初大小姐出嫁的时候可没有这样大的排场。”

坐在旁边的婆子边嗑瓜子边附和:“大小姐嫁的是什么人家,三小姐嫁的又是什么人家, 我听说这丝线还是托舅老爷从京城置办的。”

“哎呦, 我上回跟管家的娘子唠嗑,人家说库房里堆着紫檀家具, 亦是从旁处运过来的, 老爷太太别是要把整个张家都给三小姐陪送过去吧。”

张家三子三女, 如今只有三小姐与比她小六岁的幼弟尚未成亲。

大少爷作为嫡长子, 总会得老爷的重视吧, 旁的不说, 单看老爷费尽心思遍寻名师教导大少爷、试图让他与舅老爷般出人头地就能清楚老爷有多重视长子。

即使大少爷不争气,等到三十多岁依旧是一介白身,老爷照旧将他放在手底下学习料理家业,眼瞧着打算将诺大家业传给大少爷了。

即便如此,大少爷成亲时也没有三小姐一半的排场。

不知道实情的还以为皇帝老子嫁女儿呢。

而事实是张老爷在小舅子身上尝到了甜头,打算用张小姐的婚事再次进行豪赌,为家中谋个未来。

因此,基于种种考量,全家人在张老爷的带动之下格外重视三小姐的亲事。

陈寡妇却没有功夫听她们说闲话,她胆战心惊地用金线进行刺绣。

金线不如寻常的丝线柔软,给人硬邦邦的感觉,陈寡妇总觉得不得劲。

她从前从没有用金线缝制衣裳,握住金线钻研许久才有了法子。

看着张小姐每个细节都尽善尽美的嫁衣,陈寡妇想起自己出嫁时的情形。

她娘家不富裕,爹娘想让女儿体面嫁人,于是忍痛留下两匹布预备给她做嫁衣。

另外,她娘把旧棉袄的棉絮挖出来,然后再配上新的布料,从外头看跟新棉袄差不离。

陈寡妇家中只她和弟弟,孩子少了之后,与父母的感情自然更深,她娘用剩下的布料给女儿做了身春衫。

当初就有同村的妇人嘲笑爹娘说他们太过娇惯女儿,肯给出嫁的女儿做身新衣裳的人家已经能算宠爱女儿的,大多数人家让女儿穿着娘家的旧衣裳出嫁,更有甚者,还会克扣女儿的衣裳留给其他孩子穿,只让女儿穿着身上那套衣裳出嫁,连个包袱都不背。

因为贫穷,所有人想尽办法俭省银钱从而获取最大的收益。

所以,陈寡妇当初已经算体面的了。

可惜灾难接踵而至。

她的丈夫在成亲几年之后便没了,娘家在古亭村,爹娘弟弟在早先的灾难中被倭寇杀死。

陈寡妇只能跟儿子相依为命。

她看见张小姐的嫁衣,心绪飘散进早已走远的往事中,自然而然地溢出悲伤来。

恍惚间,绣花针戳到手指上,紧接着涌出鲜血。

两个婆子见了,十分慌张地跑到绣架旁,仔细查看上头的花样是否沾染了陈寡妇指尖冒出的血。

在她们看来,损伤绣品比陈寡妇自己受伤更严重。

木槿本来在绣嫁衣上细碎且技术含量较小的花纹,因为沉浸其中而没有注意到陈寡妇的动静,待听见两个婆子惊诧的声音才将抬起头。

瞧她们的模样,木槿还以为绣品出了岔子,之后才发现是陈寡妇的手指被戳出血来了。

陈寡妇吸吮手指从而让它快速止血。

她没敢耽搁,待手指止血之后,再次拿起绣花针专注干活。

张太太听了婆子的禀告,心绪没有半点起伏,想必不曾在意中间发生的插曲。

如今她有另外的计较。

随着女儿出嫁日期的迫近,除却嫁妆金银之外,还要给女儿物色陪房。

家中的家丁加上丫鬟婆子统共三十余人,其中护卫和家丁就有二十多人,内宅里的丫鬟仆妇不过十来个罢了。

陪房里可以有男丁,不过男丁数目太多而且陪房里头都是身强力壮的家丁护卫的话,难免会让婆家人多想,张太太预备把家里可靠的丫鬟婆子都陪嫁过去。

她们家里人就有做家丁的,整户人家一道过去。

如此,才定了两户人家八个人。

张太太同明州城里的官眷们交际过,知晓他们陪嫁的规模,就算极为寻常的也会陪嫁二十余人。

芙姐儿若当真陪嫁区区八个人,必然遭人耻笑。

与丈夫商量过后,张太太打算从外头买人,至少凑足二十个才成。

乱世里人命比牲口更便宜,跟人牙子买仆婢最容易不过,难得的是买到靠谱的仆婢。

看见陈寡妇不输明州城有名绣娘的针线功夫,张太太动起了心思。

倘若陈寡妇愿意跟随芙姐儿嫁去夫家,肯定能替芙姐儿撑起面子来。

不过张太太却不清楚陈寡妇在织女镇的情形,她当初发话找绣娘只有两个要求,分别是技术精湛以及踏实肯干,倒不曾有旁的说法。

因此,张太太压根不知道陈寡妇家光景如何。

其实,按照张太太的想法,那绣娘最好愿意卖身给他们家,芙姐儿握着她身契的话,不用担心对方背主。

如果她不乐意卖身,可以由芙姐儿按月给她发月钱,这个法子委实不如头一个保险,不到万不得已张太太不会使用。

昨夜她又同张老爷商量,老爷多次听妻女称赞新来的绣娘,对她印象颇深。

他道:“如今正值灾年,我问过来贵,他说那两人是打织女镇来的,家中并不富裕,好似能有几分成算说动她。”

灾年里普通百姓不光吃不饱,还时刻面临被饿死的风险。

而大户人家的奴仆,虽说吃的是剩饭剩菜、不时需要忍受主人的打骂,却至少可以不被饿死,遇见灾荒之后,日子过得比寻常农户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