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把奥地利“接回家”

1936年3月进军莱茵兰冒险行动的成功,让希特勒摸到了英、法等西方大国的“底牌”,它们已经完全失去巴黎和会上那不可一世的霸气。当年被迫签订《凡尔赛和约》,德国所能做的只是表示不满,现在则是英、法等国对自己公然违反和约的行动除了提提抗议再没做什么。

希特勒把下一个目标定在了他的出生地奥地利。在德意志第一帝国内,奥地利曾经长期是普鲁士最主要的竞争对手,1867年被俾斯麦打败以后,变成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奥匈帝国军队在各个战线都吃了败仗,帝国的分裂自然在所难免。1918年10月7日南斯拉夫率先宣布独立,10月28日捷克宣布成立独立共和国,11月3日奥地利、匈牙利分别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12日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一世(Karl I,1887—1922)宣布放弃君权并且离开奥地利,流亡瑞士。奥地利、匈牙利随即宣布成立共和国,中东欧地区出现多个比较小且以一个民族为主但仍有多个民族混居的国家。

1938年3月14日,希特勒进入维也纳

1938年3月11日,德国军队进入奥地利。14日,希特勒到达维也纳。4月,举行关于奥地利并入德国的全民公决。值得深思的是,在这次全民公决中,绝大多数人投了赞成票。公决前希特勒便很有把握地对奥地利总理施加压力,告诉他英国和法国都不会帮助他,意大利更不会,因为本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早已是“我的朋友”。

希特勒的判断没有错,在他吞并奥地利的时候,英国、法国以及国际联盟都没做什么。只有苏联认为那会对和平造成重大威胁,3月18日提出建议,表示愿意和英、法等国就怎样应对这种威胁进行讨论。但是伦敦和巴黎对苏联建议的反应都很冷淡,3月24日英国首相张伯伦便在下院说:

英王陛下政府认为苏联政府建议采取的那种行动,其间接的但势必导致的后果,将加强成立排他性国家集团的趋势。就英王陛下政府看来,这种集团的成立,对欧洲和平的前途必然是有害的。

在这个时候,倒是坦言“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的丘吉尔站出来,主张成立法、英、苏三国“大同盟”。遗憾的是,这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仍然一心只想执行绥靖政策。于是,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就把奥地利“接回了家”。当然,被英、法“惯”坏了的他绝不会就此满足,得陇望蜀,很快就有了下一个目标:捷克斯洛伐克。